怨懟化開了… 我的前一位照服員告訴我,這位案主脾氣很不好;此刻,又聽到同樣的訊息,我還是選擇六根知量(空),聽到就是沒有聽到,因為很多背後因緣我不清楚,我唯一清楚的是:相信人心都嚮往真愛,相信慈悲喜捨才是最好的出路。因此,我主動切換,不讓她繼續談關於與蓉姊的恩怨,而是欣賞她的熱情,不久就在笑聲中,我們結束了話題。 閱讀更多
幸福的迴力鏢 幸福不幸福真的如智者教示,就決定在我們能不能將自己擁有的有限資源做最好的管理。對自己有信心,不看不起自己與別人的小,就能夠活在當下,看有不看無,即使沒有任何資源,我們也可以收縮到最小,「小」不是沒有能量,「小」是更有空間、更靈活,更全方位地吸收成長,跟世間更無對無礙,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更坦蕩、更可以展現無內無外的真空妙有。 閱讀更多
他誇讚我像越南女人 第一念就要先對準中心線,沒有對象,無所求,自己的身心很放鬆,自然就會有空間,以前身口意之所以衝的這麼快,幾乎來不及思索,立即反應,覺察這完全是被身心緊迫的能量所驅動,無意識裡在捍衛自己要命的自尊,害怕受傷害,害怕吃虧。無所求,無對象,自然與觸境就會有某種距離,也會有空間與時間尋伺,不會跟著衝動的慣性反應。 閱讀更多
投入關係的進退抉擇 而每個人的狀態,以及外在條件,都一直在變化,一定要允許關係可進可退,很活潑地看事情。大部分關係會出問題,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我們也不給彼此選擇。我們給自己恐懼和慣性綁架了,被關係的形式和觀念框住了,關係只剩下空殼,而沒有靈魂。 閱讀更多
牽動情緒記憶的表情 當我們開始感覺別人的痛苦時,那是成長的開始。心,一旦開,再也關不起來,情,一旦深,再也無法不愛。我願意,在每一個關係裡,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靈魂,看見每一個人的靈魂。從此,只對準真愛,連結每個人的最好與最美。 閱讀更多
接生與接死 「性教育」,是「接生的教育」,在親密關係中生出新的自己。「性教育」,絕不僅止是「性行為」前中後的防患於未然,更重要的是生出嚮往的自己。生出一個尊重彼此身體、感受、主體性意志的態度,生出一個有更全方位認知的生死觀。對待兩性關係就像對待信仰一樣,互相探索彼此的真性情與自然流動,用至情至性幫助對方追求最真最好與最美的自己。 閱讀更多
幫她活得更有尊嚴 重度失智者活著不只是好不了、死不去,她活著照樣可以有追求有嚮往,如果把失智看成失去自我,不去了解失智只是身體或腦力退化,不去了解失智者受困的靈魂,照顧的人大概只想到不要出事就好,被照顧的人大概只能無奈吧。 閱讀更多
在禱告中進行戰鬥 這部影片用「戰爭」這樣的字眼,形容每個人內在隨時存在的戰場,可不要小看我們隨時存在的小小衝突,小小聲音、小小批判、小小成見、小小的不知以為知……它可能是不折不扣隨時偵防盯梢的狙擊式撒旦,隨時打碎我們心靈上的平和與喜樂,最糟的是,還會混淆視聽,搞錯對象,讓我們撈過界,開闢另一個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戰場,把關係搞砸了。 閱讀更多
為自己人生理想禱告 這三年在《三昧智》學法,對心靈轉化的素材,特別有興趣,永遠不嫌多。院長對禱告也很強調,視禱告如打坐,就我自己體驗,每天定課其實就融入禱告的功德了。每一次禮佛,我體驗到的是,對天對地的禱告,感覺《莊子.德充符》:「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以至純至性至真至美的心來禱告迎合,雖然自己沒有讀過聖經,還是會不時用真心真情來禱告,來交託,用整個身體整個心來頂禮,常常感覺禮佛之後,自己跟神跟上帝特別靠近。 閱讀更多
寫日記要得分 寫日記,是在練習看有不看無,類似齋戒禱告,寫之前,先要潔淨自己,讓身心接天接地。 如果當下身心沃齪(ak-tsak),代表作息不流動了,所以鬱悶、煩躁,鬱卒(ut-tsut)。那就先聞思,或是做定課,讓身體的地水火風歸位,再來動筆。 閱讀更多
好奇的老媽 華人的父母不懂什麼叫界線、他們害怕孩子因為追求自由獨立的選擇而陷入貧困,寧願孩子順服主流價值、收入高,有往上爬的機會,才不會讓人瞧不起。他們希望孩子在別人面前能抬的起頭來、有面子,加入人生勝利族。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最在乎的是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路。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與支持。... 閱讀更多
忠於「開放的自己」 忠於「自己」的意思是忠於「開放的自己」。藝術表現,無非要表達人情與人性。所有的藝術表現,再怎麼淋漓盡致,都有其限制。分享古典音樂改成分享流行音樂,不一定是不忠於自己的理想,比較是發現流行音樂有古典音樂「到不了的世界與愛」。就像馬友友的大提琴與街舞結合,應該不是馬友友降貴紆尊、屈尊俯就街頭藝術,更不是馬友友在討好觀眾。... 閱讀更多
貼近天地的心 完全收縮完全膨脹,也在於我面對每一個身心浮現的狀態時(主要是念頭),真的讓它好來、好去,讓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好來好去,真的不要再追了,真的不要再抓了,真的不要再不甘心了,這一生,已經花太多時間在追求那些虛假的,恐懼那些很可能失去的,沒有時間再浪費了,那些失去的、浪費的、出錯的、歪掉的,惟有透過「現在不妥協地真」,才是真正的彌補。... 閱讀更多
先嚮往 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了,現在才真正了解,為什麼要先嚮往自己最真最美最流動的相,這才有依循的方向,才可以隨時問—這是我的最真嗎?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因為只有這樣問,才能隨時尋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不是出於八正道?是不是自己最真的嚮往?有沒有隨著自己的起心動念走偏?儘管自己魯鈍,領會有限,今天的體會,又好像又開了修行的一扇窗,看到生命方向要如何走,才會愈來愈明亮愈來愈有光……... 閱讀更多
紫薇季 經過自然與靜坐的洗滌,整個身心煥然一新,得到無限的滋潤,心境變得無比寧靜,下了座依然能隨時連結上座的森林想,隨時隨地,讓自己沐浴在大自然的寧靜中,讓大自然的森林想來釋放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的匆忙與壓力,身心安靜下來,自然看到自己在哪裡得分,又在哪裡失分,又該如何調整,如何善解對方了。... 閱讀更多
真真實實的接納 以前,以為「跟自己好好相處」,就是要給自己喜歡的東西,給自己聽喜歡的音樂,給自己吃喜歡的食物,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給自己喜歡的娛樂與健身方式,…..基本上,還是沒有脫離原始的自我滿足方式,透過外在欲求來滿足,甚至藉著原始欲望的滿足繼續自我催眠,不去感覺心中不快樂的陰影與不舒服,以為這就是「跟自己好好相處」,其實,這是「驅樂避苦」,根本不懂「跟自己好好相處」之道。... 閱讀更多
情感的資產負債 當初會想要學法,很大的動力來自於愛情上的挫折,多年下來,我彷彿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我厭倦這種看不見世界、又看不見自己的盲目,我厭倦那種想來想去都是自我的投射的孤獨,我想要改變,想要看見,看清楚。然而,來自母親的這種情感上的匱乏,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學法阻力,讓我就連面對愛情,也一直有困難... 閱讀更多
《丹麥女孩》的台灣真人版 三昧智學院教導:靈魂不受身體束縛,男身女身不足以區分性別,靈魂的嚮往:氣質、能量、需求,才是決定性別的關鍵。女人如春雨,潤物細無聲;男人如風火,剛勁激情。乾放、坤收,各適其性,截長補短。「愛養萬物」叫做小;「萬物歸焉」叫做大。 閱讀更多
呼吸的喜樂能量 好奇地一問再問,這是最自然的呼氣嗎?這是最自然的吸氣嗎?這是最自然的姿勢嗎?中途感覺坐墊後半需要調高,調整後,感覺呼吸往下更貫通了。中心線感覺更不費力地挺直,伸展著。光是能夠好好地頂天坐地,感受這個姿勢蘊含著人性的尊貴莊嚴,就很受用。 閱讀更多
耶穌死後升天的軼聞 或許就像《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哈拉里所說的,我們的祖先智人(HomoSapiens)之所以勝過其他人種,在地球上稱霸,就是因為發展出了「虛構想像」和「閒聊八卦」的能力,所以能夠透過敘事的力量,動員群體,為一個想像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閱讀更多
做菜扮家家酒 現在的我,進廚房喜心的能量多很多,會把做菜當成家家酒,嚐試不同的料理與吃法,感覺很有趣,每種食物隨意搭配,當然也會搭配上出錯,一回綠豆薏仁,配上豬小腸,色彩就很暗沉,家裡的兩位最捧場美食達人,硬是不買單,一大鍋自己要吃,之後,我決定再也不煮這道食物了。 閱讀更多
森林想 ── 在對方身上呼吸 森林想,不要離開人,不要離開人體。在關係裡,只要有一方離開了森林想,關係就離開了森林想。自然流動只是最基本的底線。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自然流動」當成最真,但沒有透過關係的照見,沒有透過關係更了解自己、透過關係更懂什麼是愛,就不可能真。 閱讀更多
想要了解宗教初心 靜坐前,先跟天地表明,我把自己交出去了,我願意沒有預設立場的,去感覺體內體外的大自然。空,是第一個感覺,然後是地,地的承擔力,想要去感覺地的柔軟時,看見身體從核心開始粉碎,碎成粉末。 生命的無常感,就是從這種感覺開始的,原本習以為常、以為很實在的東西,一夕間地動山搖,再也不能依靠或提供慰藉了。 閱讀更多
皮爾森牧師的包容福音 卡爾頓·皮爾森從小生長在五旬節派(強調住在基督裡的屬靈操練與靈浸的追求)的基督教家庭,因為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他16歲就開始傳道,17歲在他主持聚會的時候,女友突然「著魔」,由於他從小耳濡目染,立刻也念念有詞像道士作法般,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惡靈」從女友體內「驅逐」出來,當時不只他女友,也有其他人應聲倒地,他也成功「驅魔」,自那之後,連續三個晚上,都有類似狀況發生,於是,他成了鎮上的英雄。 閱讀更多
靈魂的嚮往決定性別 宗教的心靈,是天真的,單純的,願意一直去問,終極地問,什麼是做人的尊嚴、做人的本質,永遠不失去對生命本質的真誠。靈魂不受身體束縛,男身女身不足以定義性別,靈魂的嚮往才是定義性別的關鍵。男主外女主內的時候早就過去了,是氣質、能量、需求在決定性別,乾放、坤收,各適其性。 閱讀更多
有空,才能感覺彼此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靈魂的自然,何必害怕或恥於推翻上一刻的自己呢?我的注意力應該要放在推翻帶來的開展和自由,而不是拼命想要控制,逃避好奇,害怕未知。靈,spirit,是不動的無為,是being,是空。魂,identity,是要動的有為,是doing,是不斷在對準和修正的。 閱讀更多
一無所有也可以榮耀人性 再多的神蹟,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再多的超級小孩,也無法滿足這個社會的饑渴。因為,大部分人只想要消費神蹟,就像我們消費著誇大不實的新聞,把別人的痛苦當成八卦,來宣洩苦悶,滿足某種虛幻的正義感。耶穌說,對不起,我不跟你們玩這種遊戲,我能給的只有我的死亡。因為耶穌若參與了這個給分制度,就會變成這個給分制度的幫兇,等於是認同這個體制對人性尊嚴的扭曲。 閱讀更多
「神」就是流動如如 我們進入森林,其實要不斷照見自己身體上這股流動的生命力,感受每個呼吸與萬事萬物連結,感受不著別人的苦,連結即斷,生命意義消失,只剩麻痺,吸不到氣,呼不出氣。連結不斷,我才吸得到氣,呼得出氣,這樣息息相關的感覺體驗,讓我有種深刻的幸福,讓我自然而然想要好好連結,活得更自然更流動,也幫助每個有緣的人,活得更自然更流動。 閱讀更多
失去童貞的那一年 我們的社會(學校與家教)對性教育的啟蒙太晚,我們從來不教愛與欲的不同,我們的小孩還在相信「性關係等同以身相許」「有了性關係就要從一而終」… 長大後,我開始試著相信世界上有無所求的愛,相信有人可以做到,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漸漸看見內心的純淨,看見自己有愛的能力。 閱讀更多
聞思要深深受用 在完全收縮完全膨脹中,體驗到的是真心,是金恩博士援引十九世紀廢奴主義牧師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的:「道德宇宙之弧固長,但最終指向正義。」我們禱告的對象,就是天賦的靈(真心),是生命朝著真善美不斷開展創造的宇宙動力。 閱讀更多
毫無人權觀的台灣動畫 有人認為台灣的原創動畫多半走樸拙風格,較不受到歡迎,我覺得問題在題材與視角,《佛陀教育基金會》製作這部影片,內容以傳統佛教為主,對所謂諸惡莫作的「惡」做了最狹陋庸俗的詮釋,談不殺生不談生態,好像天方夜譚,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感動人,不可能獲得共鳴。題材要感動人,就要講做人「做不得真」的痛,社會不容許你「做最真的自己」的痛,父權社會不容許每個人更獨立、更自由的痛。 閱讀更多
有「當下」才知怎麼對待 問題是「現在」,現在怎麼對待自己?一定要知道對待自己這個「當下」,才有辦法知道怎麼對待別人、怎麼對待境界。這是立足點,立足點一定要對,才有辦法出發、才有辦法真的行動。只要這個立足點不對,所有的動都是錯的,這叫做「動念即乖」、「開口即錯」。只要這個「當下」不對,就會「動念即乖,開口就錯」,所做所想所說,馬上就有對立…… 閱讀更多
教宗方濟各:未來的你 教宗說,他的父親祖父母,都跟義大利人一樣,飄洋過海到阿根廷,跟其他一無所有的人,面臨相同的命運,我很可能就變成今天其中一個被遺棄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捫心自問: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為什麼我們需要彼此?沒有人是座孤島,沒有人是個與他人分割,獨立存在的個體,唯有每個人攜手才能共同建立未來。我們必須將彼此的連結,回歸到健康的狀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