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智學院

三昧智學院

  • 首頁
  • 線上閱覽室
    • 練習心靈體操
    • 聆聽真心之籟
    • 主題影音
    • 深度閱讀
    • 波羅密酷卡
  • 交流園地
    • 院長專欄
    • 共筆部落格
    • 學員見證
    • 青年平台
    • 電子報列表
  • 關於我們
    • 三昧智
    • 見證分享
    • 連絡我們
  • 首頁/
  • 交流園地/
  • 共筆部落格
  • /交流園地

「要」與「給」的斟酌

我要的是父母能給的嗎?父母能給的一定是他們擁有的,我不可能去要他們沒有的,很能體諒父母走過日本殖民時代,以及二次大戰,沒有學歷,一生務農,要養活一大家子真的很難為他們了,他們活在他們的時代裡是沒有問題的,而我要活出自己生命的新氣象,是我自己要努力的,渴望得到最嚮往最想要的東西,是自己的事,有關價值、自尊、自信、肯定…..只能從自己身上要,也只有自己能給的自己的,以前我搞錯了,也要錯了,總算清醒了。

閱讀更多

全職媽媽的「不捨」

女兒說:「我會覺得這樣把家人丟下有點不捨。」果不其然,女兒也用「不捨」表達了對我的在乎。 我說:「每個人都有一片天,當我們相聚時就可以分享彼此的那一片天啊!」「如何面對寂寞那是我的功課。」如果子女不能讓我「放心」,我這個媽媽迴向給子女的不就是「不安」?

閱讀更多

人與人之間,能真嗎?

有空才有真 還是 有信才有真?完全接受彼此的不由自主 才可能歸零由衷…人與人之間,能真嗎?在最電光石火的剎那…

閱讀更多

最真最美的倫理

萬物之靈的「靈」(spirit),在德文中,用的字是geist,指的是一種會不斷想要自我更新的「良心」,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對生命的認識是錯的、假的,不管有意無意,每個人每天都在學,都想要更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這個意思,如梁啟超所說:「不惜以今日之我,戰昨日之我。」

閱讀更多

體制外教育下的年輕人

最大的觸動就是有機會跟幾位體制外教育下成長的年輕人互動,他們所呈展現出來的氣質與活力有著「全心全意投入」的意味;最明顯的是在對話時,大部分的年輕人是我說他(她)聽,但是,體制外教育下的年輕人蠻主動的,很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對問題有思考過。

閱讀更多

呼吸最有主體性

最近,感覺上座進入比較深的體驗,很享受上座與呼吸談戀愛的甜蜜時光。下了座,在生活作息中的起心動念也比較有覺察力,隨時照見還有哪些根深蒂固的慣性?還有哪些不如法的地方?

閱讀更多

「自由‧獨立‧最真」的關係指數

原來關係中隱藏著「自由‧獨立‧最真」三個重要的元素,三者相輔相成,關係密切,關係中沒有自由,也就沒有獨立可言,沒有前面兩者,就不可能做最真的自己,討論過程,看到對方有種豁然了解明白的神情,我們的對話算是有了很好共同的交集。

閱讀更多

異性婚姻比同性幸福?

這次《民法》972條的修法,擬將條文中的「男女」當事人改為「雙方」當事人,婚姻不以性別劃定,平等適用夫妻權利義務之規定。其目的在落實婚姻平權,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反同》團體的訴求是反對同性婚姻及收養合法化,認為會破壞正常家庭關係,要求修法須取得全民共識,透過公投解決。

閱讀更多

《戀我癖MV》誰被霸凌?

用最近的熱門話題「戀我癖」MV當作討論議題,同學們大部分認為不宜在制服上顯示校名,這樣會有針對性。我反問「如果這支MV是在美國,美國人會怎麼想怎麼看?如果這支MV是以哈佛大學或某個長春藤名校學生為主角,他們會不會強力要求全片打上馬賽克?」好幾個學生跟我搖頭。

閱讀更多

我也是「跨性別」?

未來的新時代,人們還需要交換的是對生命意義與人際往來喜樂的認識,它可能以電影、劇場、小說的形式出現,也可能以哲理對話的形式出現。在教育中,我們不必去避免學習「有用」的事情,而是要讓每個人維生的方式,跟自己的志趣、核心價值契合,讓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獨立、更契入自己的嚮往,而不是只為了生存的溫飽而已。

閱讀更多

一起燃燒活著的熱情

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問題是覺得自己活得不夠有意義,所以,每天都要做些什麼來「刷新存在感」,但刷了以後...。

閱讀更多

未來需要的人才特質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一書提及,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製作數字報表的MBA,但現在,世界將屬於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

閱讀更多

念北一女的「好處」

我突然驚覺,類似的討論,在這個群組中也曾有過,我今天才發現,這個「因為考試升學我們才會遇到同質性的朋友」的邏輯推論是有問題的!因為,大家口中所說的念北一女的「好處」,並不一定要透過成績至上的升學制度才能達到,甚至,在這個制度下,很多本來或許會跟我們成為知心好友的人,因為不會考試或是不愛念書,因此就無緣認識我們了啊!

閱讀更多

需要什麼樣的通才教育

不論在什麼場合中,都有「指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診斷能力,就是通才教育要培養的人才。其實,每個人天生下來應該都有,小孩子的時候都會問為什麼,只是一直被大人敷衍、被禁聲…,到最後,就失去了這個能力。

閱讀更多

隧道盡頭的亮光

「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會想要做什麼?」他說想要去發洩性慾或做一些這一生壓抑不敢做的事。我聽了愣了一下。心想他是怎麼在看待這個生命的。原來他覺得生命沒了,一切就結束了,前半生做為一個人,戰戰兢兢,只為了盡一個人養家活口的責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試探著問。他想了一想,說以前學校課本有教過,感覺很不實際。

閱讀更多

又老又病能有價值?

所謂的貢獻,並不是非得要去做些什麼才能達到。就算如今已經辦不到年輕時做過的事,絕不會因為在行為上無法貢獻他人,自己的價值就會有一絲一毫的減損。…就算身體動彈不得,完全需要身旁他人的照顧,仍然可以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需要勇氣的。

閱讀更多

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感覺大家都很想跟人連結,但是結婚或家人這樣的關係並沒有讓我們的連結更有深度,沒有讓我們的心更自由,反而是在中間産生了某種距離。 我和一歲小女孩之間的距離或許是陌生造成的緊張,那夫妻之間的距離是什麼?父子母女之間的距離又是什麼?伴侶交往之間的距離呢...

閱讀更多

性傾向無障礙的愛

以愛為名,要矯正或治療別人的性傾向,只顯得這樣的愛很恐怖。壓抑性傾向會導致自責、羞恥、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等問題,壓抑性傾向換取認同或接納,人就必須掩飾,不可能自由的往來。Gigi和她父親觀念不同,但又彼此接受,不會強迫對方要接受自己的想法,尊重對方的想法,也尊重對方的自由,而沒有想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念,這樣的態度才能夠共存共榮。...

閱讀更多

佛教教育的陰暗面

家長們對佛教學校有著明亮正面的想像,而對於天主教,西方社會已經有很多的批判(受基督新教與媒體獨立影響),所以,一個佛教學校的年輕人,比起天主教學校的年輕人,更沒有反抗的資源,也就更有可能發生憾事。這就是作者決定動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閱讀更多

面對內建的偏見

我們沒有必要喜歡每一個人。很多人誤以為,練習靜坐,就會變得很平和,就會喜歡每一個人,那是大錯特錯了。修行不是為了溫良恭儉讓,很和諧,沒衝突,彷彿整個世界都是小貓咪和氣球,假裝那些可怕的事情都不會影響到我們。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如此。

閱讀更多

害怕失去連結

這樣的自由需要修行,需要以身體為基地,把念頭、情緒、感受一一還原,才分得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被觀念餵養。能夠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們才免於念頭迴圈的虛妄、有意識地選擇真實。基於真實,才能開展自由。老天賦予生命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自由。與其說華萊士害怕失去連結,毋寧說他不懂怎樣做才能自由。

閱讀更多

你「佛陀」了沒?

敞開脆弱,會導向慈悲,而慈悲會導向真正喜樂的生命。當四周的牆壁瓦解,世界湧入我們的心,我們會感受到比「堅定不搖的平靜」更讚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真實」,因為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生命。 所以,靜坐不是讓人平靜,而是讓人更真實。

閱讀更多

教育讓人眼裏有神

真正的自由,不是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當山大王的那種自由,而是跟我們的注意力、自覺、紀律、精進有關,真的在乎別人,真的願意在平凡無奇的每一個小地方,奉獻自己。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文章提到,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說東亞的教育是在浪費時間,至於原因為何,作者引述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觀點...

閱讀更多

尊嚴不能等

物理治療師阿爾伯.開羅(Albert Cairo) 出生於義大利,30歲以前做的是律師的工作。之後回學校攻讀物理治療。一個奇妙的緣分讓他在戰爭蹂躪的阿富汗喀布爾工作了26年,受到他幫助的殘障者10萬人以上。他在今年64歲。

閱讀更多

不斷地與真理對話

日本有一代一代累積而成的基礎研究,非常扎實。像2012年山中伸彌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和今年大隅良典所研究的細胞自噬作用,以後都可以應用在生技上,商機無限。感覺學術研究其實也有點像修行,必須是無條件、無所求,不斷的鑽研,不斷的實驗,不斷地與真理對話,才能累積深厚的工夫。

閱讀更多

荷蘭擬提供人生完成的長者自殺協助

近年來,荷蘭選擇安樂死的人數增長迅速,2006年有1923人選擇安樂死,到2015年已增長至5516人,佔全年死亡人數的3.9%。荷蘭計劃於2017年年底前完成相關法律的起草,在這期間也會諮詢醫生、道德主義者和其他專家的意見。

閱讀更多

何辜?

往源頭再看,我同時也看到了:上帝給人獨立判斷的能力與選擇的自由,但人卻很容易自以為義(是),不跟別人對話、交流,先入為主,只聽到自己內心的迷執,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卻以為聽到,尤其居高位者,有可能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讓偏差的思惟越來越大,一意孤行,結果是以閉鎖的心靈在禱告,只聽自己要聽的,誤認自己的判斷是上帝的意旨,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閱讀更多

誰與病人自主權對立

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病人自主權跟醫療專業之間的衝突,其實,並不是,真正站在病人自主權對立面的是家父長威權(paternalism),那種「我是為你好」,「我比你懂得多、所以我可以幫你做決定」的不尊重態度。

閱讀更多

死刑意謂生命比自由重要

黑格爾講的不一定都對,但他說中國的倫理沒有「主體性」元素,沒有自由的精神,就真的很震撼,發人深省。對黑格爾而言,六度波羅蜜只有一度,不妨稱之「自由波羅蜜」!以牙還牙的死刑,不處以終身監禁,代表這個社會認定生命比自由重要,如果這個社會認定自由比生命寶貴,剝奪自由應該更具處罰意義。

閱讀更多

「客製化」的靈魂學院

垂直體:探索靈(至純至性)、魂(價值認同)、體(身心受用)三個面向的開關,活出最真、最有個性的自己/二,水平軸:透過種種關係(自他、人與政府、人與自然)的思辨,找到最有意義的連結,與最流動深徹的情感/三,時間軸:從過去看現在和未來,從未來看過去和當下,翻轉宿命、打破輪迴、促進階級流動,開啟最真誠最深情的個性動能

閱讀更多

父母到底是甚麼

曾經,當母親,常常讓我覺得我不夠「是」;當社工老師,我也覺得自己不夠是。我是誰?我到底是誰?為什麼我有心做到的,和實際完成的差距這麼大?這個大哉問,曾經在生命的許多階段都不時敲響,心裡的懷疑和不確定,或濃或淡,若重若輕,但我知道它一直都在,不曾褪去...

閱讀更多

快樂的家庭主夫

我有好長一段時間,很錯亂也納悶,很好奇地想為什麼先生的眼睛長得跟我不一樣?為什麼我在家總是看到家事這個沒做那個沒做的?為什麼他都看不見?我們的差異怎麼這麼大?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瞳孔構造是一樣的嗎?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閱讀更多

探視姪女

我是親自見證她有著客家女性勤苦耐勞與堅忍不拔的一面,堂哥車禍往生,留下兩個孩子給她,最大的才一歲多,她哭斷肝腸哀號,我聽了當下就心碎了。喪禮不久,就聽從長輩的安排,與堂弟結婚,不久與公婆發生劇烈的齟齬,……孩子拉拔大了,堂弟又胃癌走了。媽媽也常有感而發,真的難為堂弟媳,不到50歲,辦了四場喪事,堂弟媳如何走過漫漫長夜?一步一腳印,想起她,我總是默默在心裏祝福。

閱讀更多

萬念俱非的重生

我們隨時都會死,生死是那麼無常,由不得人。每個人多少都怕死,或者說,對死都準備得不夠,隨時準備好可能會死,可能可以少些遺憾吧,多點主動吧。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動」,但死能主動嗎?當我們對生命的苦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就死了;當我們跟世間沒辦法溝通的時候,失念恍神的時候,我們當下也死了;當我們睡得昏沉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死了。...

閱讀更多

人際間連結的脆弱

人與人之間成見尚未成型的時候,偶有衝突,常說對不起感謝你很管用。一旦成見成型,說對不起感謝你就不再管用。一開始有「諍」,很可能是互相尊重的大放大鳴,過一陣子因執持自己的感受與意見,開始有不被欣賞與重視進而厭嫌對方,這個階段叫做「怨」,再過一陣子,感覺對話很用力,彼此沒啥交集...

閱讀更多

滿牆滿架的書

現在來到用整個生命細細咀嚼生活所有觸受,呼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道菜,每天每一刻都有不同的滋味;而行住坐臥也是一本絕妙奧秘的書籍,值得我好好咀嚼一番,這個階段是直接進入生命這本書來體會,渴望真真實實領受,即便是不好不舒服的,都要比書本看來得真實...

閱讀更多

看懂「家人」這齣戲

對人要求「善」多於「真」,易落入武斷說教或對待式的成見,「先真後善」才能尊重的空間,才不會先入為主。如果認定「家人」有通財之義,缺錢就要互通有無,人與人之間,恐怕會更現實更勉強而不是更自然。關係能否回歸自然,要看人的精神狀態-火大四部曲「諍→怨→恨→害」你是在哪一關?

閱讀更多

在吃與被吃之間

法國電影《芭比的盛宴》其實是一場「聖宴」,壓抑味覺的丹麥清教徒透過味蕾的收縮膨脹而釋放出生命的歡愉和愛。 懂得吃,懂得被吃,吃與被吃都是天堂。不懂得吃,不懂得被吃,吃或被吃都是地獄。美國詩人、劇作家奧登(W. H. Auden)說:The slogan of Hell: Eat or be eaten. The slogan of Heaven: Eat and be eaten. 說得真好。

閱讀更多

內心對話要到位

心在哪裡? 心,就在妳最有感覺的地方, 如果對整個身體有感覺,心,就是整個身體。 如果對別人有感覺,心,就包括了別人, 如果對全世界每個人都有感覺,心,就跟世界一樣大!一切就從身體開始,從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開始。

閱讀更多

這樣的人狗關係

雨果離開比爾的蔽護,在動物行為矯正中心,就只能放下原先的依賴與黏著,牠獨處了一兩天,就開始想要找朋友。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想要跟世間連結,但這樣的連結絕對不是互相依賴和黏著,如果彼此的連結不是讓彼此更自由、更懂得尊重、更能學習成長,而是互相牽絆,這樣的關係對彼此害多於利。

閱讀更多

第 6 頁,共 17 頁

  • 最先
  • 上一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篇
  • 最後

最新文章

流水想
親緣與法緣
瞥見「離兩端」的空隙
阿嬤8歲走江湖的生財工具
和八爪章魚的一場戀愛
紀念母親
長期活在負面的幻覺…
特效化妝師的關係典範

最新活動

院長專欄:

瞄準卻射偏才有Q
奴才性格怎麼養成
佛法的善惡,是否超越世間

線上練習:

我是誰?_調身
大地實在流通
鏡坐地圖

線上聆聽、收看影音:

臨終前唸佛簡單嗎?
禪相
活出有靈魂的愛情

109_1

79_1

三昧智學院
2025

電子報訂閱

追蹤我們

FACEBOOK  

ID: @ois0151p
使用行動裝置時,
可點圖直接加好友。

聯絡我們

samadhispirit@gmail.com

Back to desktop version Back to mobile version

Login form

  • Forgot your username?
  • Forgo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