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很無聊 在西方社會中,比較上道的一般人,可能都比台灣的修行人更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不流動。其實,情緒並不可怕,只要懂得管理情緒。像是美國小學有所謂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教導孩子們從小就能夠認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訊號,並做出合宜的回應,這應該是最基本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是西方教育的優點;東方則是揭櫫一個很高的標準,做不到後,就看不起自己和別人,認為此生無法成佛,或者變成自我放逐,得過且過。 閱讀更多
「第一性」的修行 當然最重要的是,院長直接對我的開示,點出我修行嚴重的盲點在自我定位為西蒙·波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之所以修行會半吊子就在於軸心沒有對準「第一性」。「第二性」不可能修行,「第一性」的修行才可能有主體性,把關係歸零,才可能知苦集滅道,才可能做到八正道。我時刻把院長的話放在心上,隨時提醒自己對準嚮往,這是院長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閱讀更多
獨居老母 母親從父親往生後,不過短短十個月,母親的成長與轉變,讓人刮目相看,對於哥哥的解不開心結也沒多在說什麼,學著放下,還是一早就跟鄰居朋友一起去健走,趁著早晚天氣比較涼爽,想活動就去菜園裡種種菜,中午吃飽了,就睡一下午覺。母親跟我們說,晚上獨睡,有什麼好怕的,睡著了,什麼事也沒有,什麼也不知道。 閱讀更多
生活瑣事的遊戲三昧 過去最常感覺到的是與呼吸談戀愛,最近也跟食物與環境談戀愛,幾乎每一餐都煮得不亦樂乎,當然也吃得不亦樂乎。無論是自己單獨一個人,或是有家人一起吃,都很全然的投入與享受,現在比較有能量,可以帶著遊戲好玩心情來煮,喜歡煮一些自己當下靈感一來的大雜燴,放進許多過去不曾一起煮的食材,我很喜歡吃自己炒的麵,會放杏鮑菇、生香菇、木耳、胡蘿蔔,... 閱讀更多
黃惠偵超渡母女間的傷痛 她問媽媽,如果重來,會結婚嗎?當然不!對媽媽來說,真正的婚姻平權是,想要結婚的人都可以結婚,不想結婚的人也有權利不結婚,而不會遭受到制度上的歧視,或社會上的無形壓力,沒有生育的女人,更不會被說是不完整的、沒有完成母性的天命。...當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的「自然不勉強」為榮,以每個人的「自然不勉強」為榮,才是人權運動的成功,才是在榮耀人性。 閱讀更多
瑕不掩瑜逆轉勝 當她接受自己之後,她開始走出去,幫殘疾人士成立非政府組織,畫畫,並且參與展示活動,她用她的方式走向世界,世界也開始接受她,認可她。她成為聯合國婦女組織的巴基斯坦親善大使,為婦女和兒童的權利發言。她也得到2015年BBC的百大女性獎項和2016年獲選入三十歲以下的「富比士30」。 閱讀更多
女神嘎嘎的感性演說 是什麼樣的人性環境不允許我們做自己的最真,是什麼樣的人性環境讓我們失去良善與勇氣?是什麼樣的威權社會讓我們勢利偏執?是什麼樣的社會不給青少年完整的性教育卻動不動申斥訓誡不當的兩性關係與性侵?是什麼樣的社會攻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同性戀卻自以為代天宣命? 閱讀更多
單身沒什麼不好 「當人們說:如果你單身,你一定很孤獨時,他們忽視了單身人士可能將更多精力放在經營友誼從而獲得更多友情的可能性」,德保羅告訴《赫芬頓郵報》女性專欄:「事實上,單身人士比起那些只關注結婚伴侶而忽視所有朋友的人,可能會擁有更多的依靠。」 閱讀更多
出軌的衝動需要心理治療? 有出軌的衝動怎麼辦?最好是說出來,說出來讓對方了解,就像女兒未婚卻愛上有婦之夫,厲聲反對或指責對事情毫無幫助,如果女兒願意說出來,我們也願意聆聽,這樣就有一起面對的可能。情侶或配偶在一起,最重要的事是一起面對,好的壞的,都一起面對,然後就是各自抉擇。 閱讀更多
失智反而兩小無猜 很想幫她解開心裡的結,但後來發覺其實也不需要那麼用力,因為事情比我想像的單純多了。幾次看到她會主動下樓去,然後坐在她老公的身邊聊天,當聽到她老公講些天馬行空、很錯亂的內容時,她也會哈哈一笑。兩人即使雞同鴨講,但還是可以聊得有說有笑,宛如兩小無猜。 閱讀更多
害怕「不正常」的標籤 大兒子說,「我也以為你有認真想過才決定用『正廠』的。我也認為應該用『正廠』比較有品質保證,才會跟著附議。齁,誰知道你這麼糊塗,聽錯,還怪別人。」 原是彼此用詞語彙不同,照見自己聽糊塗了,卻不在當下問清楚,不知以為知,對方也以為我做了準確的選擇,哪知一個諧音有著天壤之別的誤差,下次聽不懂,一定要請對方好好的解釋一番,才不會再鬧笑話。 閱讀更多
給大姊送行 我閉眼跟虛空中的大姊說感恩她這一生的示現,我知道她很愛家裡每一個人。她是很有能量的人,每次看到她都感覺她的眼神與神色中流露著生命的能量。我沒有聽過她對任何人的抱怨,即使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不堪與痛苦。 閱讀更多
同事生命態度的經營 關心員工在診所開心不開心。情緒要對準,員工開心你好奇,就是鼓勵與關心,用問話的方式呼喚、鼓勵、照見,讓他喜歡這個樣子,幫助他往他喜歡的樣子方向走,「你今天有陽光,眼睛很有神喔。」 閱讀更多
馬麻像個女人嗎? 男性元素與女性元素都很重要,要「能剛能柔,剛柔相摩才能帶領與被帶領,能抉擇也能接納」,如果缺少「主動、認真、單純」的男性元素,就會「少了理想的高瞻遠矚,男就不像男」;如果缺少「謙虛、浪漫、由衷」的女性元素,就會「少了現實的渾厚含容,女就不像女。」 閱讀更多
他在求救 尊嚴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不分職業、出身,每個人都想要榮耀彼此、分享喜樂,當這個基本需求沒被滿足,少有人能不病不瘋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陳克華的好友大馬首位同志牧師歐陽文風般灑脫:「當世界總預設你是異性戀,出櫃就成為我的習慣。」 閱讀更多
讓談戀愛有方向 如何吸引我喜歡的人/如何讓關係進一步/如何相處? *什麼樣的人最有魅力?最吸睛?*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人排斥? 我們都只管吸引力,卻忽略了排斥力,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越親密,排斥力就越大 導出:認識自己喜歡自己擴大自己 只要我還不是愛的化身,我永遠都會擔心沒有人愛我 轉大人的意思...... 閱讀更多
備取的推拿 在寂靜的片刻,突然想起最近小兒子遞補錄取填寫志願的事,要我幫他留意是否有遞補通知信息,這件事讓我感覺無比沉重,很想知道為什麼?它帶給身心的壓力又是什麼?我連結上這個問題,天啊!身體立刻起了變化,原先跟自己談戀愛甜蜜的一體感逐漸消失了,背部變得無比的沉重與痠痛... 閱讀更多
父親往生後的家變 「我們每天都在自己生自己,過去是我們的父母,未來是我們的子女」、「我們若不認得過去未來,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在生自己,就沒有辦法作自己的主人」、「『父母』的意思是指習慣、框框、制度、道德觀念,扭曲了我們對本來面目的認識。」、「任何的框框一定絆住你的自然,任何的框框一定跟五蓋有關」。 閱讀更多
小木偶皮諾丘的蛻變 如果沒有正念,我們就像小木偶皮諾丘,而我們的原始腦、杏仁核,就是操控我們的老木匠杰佩托。修習了正念,我們就可以斷開這些懸絲,找回自己的主導權,找回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情緒的調控力。她說,認識自己,是發掘自己真正幸福的第一步,但生命不是只關於快樂,快樂就像痛苦一樣,稍縱即逝,我們不能只被追求快樂所驅動,我們真正的動力來自於想要真實,做完整的自己,感受所有的感覺。 閱讀更多
訓練正念增強信心 如果正念課程能夠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域被教導,讓每一個人不論貧富都可以正常學習,才有可能翻轉階級。她在丹佛市立學校研究四年級學生做正念練習的影響,他有一個經常逃學的學生,因為做了正念練習之後,開始能夠專注在課堂上,成為天才計劃的學生。他說從來沒有人教他如何面對情緒,接受情緒,正念練習改變了他的一生。 閱讀更多
收割寫日記的好處 這個實驗研究的信念是,當寫日記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的經驗、體會或在寫日記中找到新的意義時,那寫日記就發揮了效用。具備這樣可以用較有組織、條理清晰及有建設性的方式來思考自身經歷的能力,可以減少因為這些經歷引起的情緒激動跟壓力。 閱讀更多
去中心的抉擇 如果他有自由意志可以事先選擇,他會選擇「被生出來」嗎?沒有人知道答案,也無法證明什麼對錯,至少這是Astrid與馬庫斯愛這孩子的方式。 想起葉慈詩《二度降臨(The Second Coming)》:「一切崩塌,核心不存。」“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re cannot hold.” 無常到,誰都不能自我中心。 閱讀更多
走過孤單這一關 當爸爸跟陳叔叔說她「很善良,是個好人,你要對她好」時,我相信爸爸已經揮別過去,他的感情已經獨立,不因依賴而佔有,對媽媽只有祝福。爸爸的蛻變,我永遠記得,這是他送給我最美麗的臨終禮物。 閱讀更多
親子情緒勒索有解? 伸出援手,是在給愛、還是在撐大對方的胃口?是把對方推進回不了頭的深淵、還是真的在幫助對方對準一個更幸福的未來?拒絕伸出援手,怕失去對方嗎?給了,會失去自己嗎?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做最真的自己?…懂得拒絕這樣的情緒勒索,真的需要主體性! 閱讀更多
鳥瞰呼吸的奧秘 隨後呼吸之流啟動了,感覺身體各部位開始交換訊息了,無量的小精靈也開始做工了,首先感覺到頭部的眼窩、牙齦被好好地照顧,然後來到腹腔、右大腿與右腳踝,還有感覺雙手的手掌特別的暖熱,這就是「到位」吧!彷彿身體各部位各就各位,終於了解呼吸的奧秘,領受到它又如何開啟身體的智慧,真是一趟奇異心靈之旅啊! 閱讀更多
冬禪一日好單純 窗外好幾種鳥在叫,聽音辨位,有的鳥聲代表左邊,有的鳥聲代表右邊,藉著鳥叫聲調正左右身姿;正好,又出現另一種鳥叫聲,讓鳥叫聲輕輕地敲打背脊,一節一節地往下敲,再微微地收下巴,後腦勺、頸椎、背脊連結,中心線出現了,身體來了幾次深呼吸,她很需要,我也很需要。 閱讀更多
教導小孩正知正念 研究者希望可以開發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教案,最終並且可以和學校的「日常」結合,讓這些以正念為基礎的做法/活動,成為老師教學的依據和學生看待學習的態度! 在他的演講裡,提到了威大健康心理中心的特色:他們在研究科學的同時,也實踐佛法(Practicing science, practicing dharma):在一個競爭的工作環境裡,實踐慈悲喜捨(the four brahamavirharas),尤其是喜心(sympathetic joy)。 閱讀更多
只不過是個布丁 經過這次小題大作的驚濤駭浪,我覺得我跟孩子的關係正在質變,我們共住卻又有著各自獨立的空間,我喜歡把他們放在心底,細數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喜歡那無私奉獻的自己,那是我的天性自然,但這又不妨礙我保有自己的喜歡,我還是可以做我自己的最真,我既像他們的媽媽又更像室友,就從冰箱的東西貼標籤開始。 只不過是個布丁而已,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的生命卻可因此轉折! 閱讀更多
誰是我的鄰居 世上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我的身分認同(identity),所以佛陀提出了無我(not-identifying),在美國社會因為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而撕裂對立的當下,「無我」能夠幫助解套嗎?如果說保有自我身分、有主體性是「魂」,超越身分的共同嚮往是「靈」,在保有自我身分、有主體性的同時,能否找到超越身分的共同嚮往? 閱讀更多
從不喜歡到喜歡 別人在乎我們喜歡自己。但我們卻對「喜歡的自己」很陌生,所以,我們需要常常去感覺我最喜歡最嚮往的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讓那個感覺真的由內而外、真情流露。聽過人家讚美你是「性情中人」嗎?什麼是「很真」?直覷自己內心深處的自然流動,衷情不移。 閱讀更多
清理釋放負面雜質 感覺每天的自己,跟昨天與前天的自己,又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是愈來愈歡喜,愈來愈喜歡當下的自己,感覺過去活在固定的模式與框架,目標導向,忙著做,不停地做,誠惶誠恐地做,從來就沒有連結到真正放鬆踏實的心,現在隨時都可以停下來,隨時都可以問自己—我有感覺到自己嗎?有空間嗎?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