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神聖」的嚮往

2017-12-17 院長

u183 1國家地理頻道播映名導彼得柯斯明斯基 (Peter Kosminsky)的迷你影集「夢醒伊斯蘭國 (The State) 」,描述很多歐洲人抱著犧牲、奉獻的「神聖」嚮往來到伊斯蘭國,但後來會發現他們的夢想破滅了。

印象最深是一位女醫買了只來不回的機票,但是發覺伊斯蘭國充滿父權思想,女性必須有男性監護人才能出外,女醫只能看女性,且不得單獨與男性工作人員相處。領導人只在意宗教禮儀,不在乎她是否該穿手術衣,是否必須用手觸診,若是看到她未罩頭巾,未戴手套,都可以粗暴的對待她。

當一個自以為正義的軍隊,只在意別人是否服從他們訂的規矩,是否完全依據他們所以為的教義生活,顯然已經失去了理想的初衷。

對「神聖」的嚮往,絕對是人性的必然,但我們的教育最缺這一區塊,長大後,我們幾乎沒能力分辨信仰的正與邪。我們不懂宗教是超越世間的框架,誤認為宗教就是比世間倫理更嚴苛,完全不知道宗教是超越世間對自由獨立的認知,反而用最不自由最不獨立的戒條限縮人的思考與選擇,自縛縛人,還美其名為「覺醒」與菩提。

當宗教曲解「神聖」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藐視「神聖」;宗教越曲解「神聖」,人們就越不相信「神聖」。

真正的覺醒,務必從小地方開始,從自己與自己開始,從接納自己的選擇與喜歡自己的態度開始,從自己與週遭開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神聖」的嚮往,不是自己知足常樂然後批判別人貪得無饜;對「神聖」的嚮往,是肯「讓」自己和別人做自己的最獨立自主,是讓自己自由也讓別人自由,這個「讓」需要非常積極主動的創意。

有自由才有真,這個階段的真,頂多是個人的自在流動;是不是善,要看個人的自在流動有沒有妨礙別人的自在流動;是不是美,要看兩個人的自在流動有沒有饒益社會整體的自在流動。

IS是個「理想國」的概念,對列強的虛偽有極大的批判,「批判虛偽」是好事,但若自己對「神聖」的嚮往,從一開始就摻雜了太多暴力與強制,就偏離個人的自在流動,那就只不過是挖一個個害人害己的火坑活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