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是甚麼

2016-10-09一義

s386 1和女兒聊天,提到有些邊青少年因為「媽媽離婚而離開了她,心中充滿對母親的恨。」女兒說:「恨不是絕望,絕望就不會恨了;會恨還是比放棄(絕望)好些。」又說:「媽媽因為離婚而離開女兒,對媽媽而言是不得已。但在女兒的心中,她是有理由放棄媽媽的,但媽媽卻是沒有權利放棄她的。」她的分析,很符合個案心理,我算服了她。接著,她又不痛不癢卻擲地有聲地說了一段她對自己離婚父母的看法:

「孩子對父母的定位,其實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啊!小時候,孩子被父母權威式的牢牢管教著,那時候就會覺得父母應該要和我們當朋友;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她應該要尊重我們,跟我們當朋友,跟我平等的對話。」

「但是當年紀再大一點,有的時候可能父母的人生也有一些不順遂或是不如意。當你覺得他們有點沒有個父母的樣子的時候,你又不會覺得你們是平等的個體。你會覺得:你是我爸耶,你是我媽耶,你怎麼可以做出這麼不負責任的事情來?連我都做得比你好,你怎麼可以不當我的榜樣?你就應該當我的榜樣,在我的前面引導我、帶領我;既然你生了我,你就應該要負責,負責到底。」

「然後當你度過了這段稍微有點怨懟的時期,你對父母愈來愈了解了以後,又會發現爸爸或媽媽並不是一種特殊的人種,他們也是人,也是普通的男人跟女人,他們跟你一樣也會哭,也會生氣,所以就把他們當一個任性的小孩看待吧!他們辛苦的工作了那麼多年,養了你那麼多年。現在也想任性一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那你就以一個寬闊的心胸去看待他們、接納他們吧。」

聽女兒說著說著,我雖然又笑又讚,但心裡真的有些感慨:「女兒長大了,她是這樣看待父母的…,新世代果真是有些不同的啊!」看我笑得合不攏嘴,女兒還加碼開玩笑的說:「媽咪像你就任性的提前退休了啊!」可當初我告訴她我將於滿60歲時退休時,她的第一個反應卻是:「好好喔,我也好想退休啊。」新世代就是這樣勇於說出自己的要或不要,讓我瞠乎其後。近年來,常常被女兒的幽默感逗得哈哈大笑;她應該是有被了解、欣賞的感受吧!

和前夫離婚時,三個女兒分別是15、13及11歲。我很少聽到女兒抱怨父母離婚,帶給她們不幸;反倒是有時她們形容我們離婚前吵架的情景,讓她們很驚恐。在我們的生命交集裡,各有各的故事;在女兒的案例裡,我一直看到她們單純的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和她們處理生活事件的能力。即便生活中有一些不方便、不完美,但卻是能夠面對和處理的,甚至是可以享受的。父母不在家,讓她們有更多的探索、冒險、獨立和自由!

「我的家庭真溫暖,整潔美滿又安康……」這首《甜蜜的家庭》許多人都會唱,不過,現代孩子的心中,家是什麼模樣?根據2011年兒童福利聯盟調查隨機抽樣調查台灣本島19縣市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回收有效樣本計一千五百多份。推估近四成約有廿一萬名孩子覺得家庭不夠溫暖,受訪學童在問卷上寫下對自家的形容,「我家像壓力鍋」、「我家是核爆廠」、「我家像監獄」、「家裡只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我家冷冰冰的,我就像流浪狗一樣被人冷落」、「有時像天堂,有時又是地獄」。有些答案讓大人看了又心驚,又心疼,但父母到底是甚麼?

曾經,當母親,常常讓我覺得我不夠「是」;當社工老師,我也覺得自己不夠是。我是誰?我到底是誰?為什麼我有心做到的,和實際完成的差距這麼大?這個大哉問,曾經在生命的許多階段都不時敲響,心裡的懷疑和不確定,或濃或淡,若重若輕,但我知道它一直都在,不曾褪去。2016年夏很高興在三昧智學禪,就在院長暮鼓晨鐘的呼喚下,我感覺到虛無盡去的莊嚴自在。現在的「我」是什麼?一個將生未生的狀態。「我」到底會生成甚麼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