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間連結的脆弱

2016-10-03 一心

s382 1最近重看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對於小四失手殺死小明的悲劇,突然有了新的解讀,如果說兩人價值觀的衝突,是此悲劇的前因,那麼,小四對小明的道德判斷,並企圖用自以為的善,去改造小明,是一步步使兩人差異走向怨念、恨念、害念的推手。

小四認為小明在男女關係的隨便,會讓人看不起,執意要小明改過,也認為,跟自己在一起,才是小明的唯一救贖。他說:「小明,妳所有的事我都知道,可是我都不在乎啊!因為我知道,只有我能幫妳。我是妳現在唯一的希望了。這就是為什麼妳還忘不了Honey。因為現在,我就是Honey。」

小明回小四說:「你的意思是,你要幫助我來改變我是不是?你怎麼跟別人一樣啊?我看錯你了。你跟那些人一樣,對我好就是要跟我交換我對你的感情。這樣你就安全了是不是?你太自私了。要改變我?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啊!」

小四說:「妳沒有出息啊妳!不要臉,沒有出息啊!」同時一手摟住小明,一手把刀子捅向小明的腹部,一次又一次。小明倒下,小四痛哭,並喚著:「小明,站起來啊!快點站起來啊!用力站起來啊!妳不會死的,快點嘛!站起來啊!妳可以辦得到啊!快站起來啊!......」

在小四心中,這個手刃愛人的動作,是為了讓她站起來,可以立足於社會,見容於他人。一直到派出所,警察要小四把染血的上衣換下時,他都還說著,她是我的,你們休想把她從我身邊帶走…。

做不了自己的小四,可能不是真正的兇手,而是這個威權壟罩、閉鎖控制、呼吸著白色恐怖的社會。無權無勢者只能仰人鼻息,或拉幫結派以求自保。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連結,也是一種生存的手段,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小明,是箇中佼佼者,但正因為如此,她更容易看穿人們用「情感」包裝「控制」的虛假,她曾以為,小四跟那些人不一樣,所以才會說:「我看錯你了。你跟那些人一樣,對我好就是要跟我交換我對你的感情。」

這部電影上映時,我還是國中生,當時覺得沉悶沉重,看不太懂,這些年,對台灣歷史有比較深廣的認識,再重新欣賞,看到的不再是女生變心、男生情殺,而是在一個缺乏情感出口的社會氛圍中,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脆弱,因承載了過多的期待,而暴力地斷裂。

重讀這篇無諍之見

人與人之間成見尚未成型的時候,偶有衝突,常說對不起感謝你很管用。一旦成見成型,說對不起感謝你就不再管用。一開始有「諍」,很可能是互相尊重的大放大鳴,過一陣子因執持自己的感受與意見,開始有不被欣賞與重視進而厭嫌對方,這個階段叫做「怨」,再過一陣子,感覺對話很用力,彼此沒啥交集,不再想要與對方對話也不願問候對方。「怨」深了,變成討厭,只要有對方在的場合,自己就不會想出現,變成「不共戴天」的「恨」了。「怨」有很多失望,覺得對話好用力;「恨」是絕望,完全不想對話。「恨」的進一步發展叫做「害」,從想要人格謀殺到實際進行未經查証源頭的詆譭中傷,進而如提婆達多四次殺佛而不悔。

由諍而怨而恨而害,是人類嗔心發展的四部曲。人與人諍如此,黨與黨諍如此,國與國諍也如此。

文明就是還原,回到互相尊重,無諍就是不拿自己的道德框框去排斥攻擊別人,不論斷人的罪,不做魯迅眼中的「禮教殺人者」。真正值得諍的是諍公益,每個人只管做自己的最真最美與最好,只管對天對地有交代,直心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