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考完會考 國中三年是我人生的蛻變期,我的自我認定從沉醉迷惘搖擺到確定,我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未來,進而關心各種議題,不管知不知道,我不畏縮退卻,與大人無所不談,我的心向全世界打開;跟大人談話,我有平等交流的感覺,真的是「對話」。甚至有大人問我,「會讓我心動,會讓我想要交往甚至攜手終生的伴侶,一定要有那些條件?讓我自己有信心有魅力引以為傲的條件又是什麼?」⋯。 閱讀更多
過年:不再給過去束縛 華人過年的「過」,相當於猶太人「逾越」(Passover)。都有趨吉避凶的意味,華人叫「年關」,以色列人叫「生死關」。如果猶太人「逾越節」代表「不再為奴」,華人過年代表「不再給過去的一年束縛」。 閱讀更多
佛經故事很無聊 在西方社會中,比較上道的一般人,可能都比台灣的修行人更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不流動。其實,情緒並不可怕,只要懂得管理情緒。像是美國小學有所謂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教導孩子們從小就能夠認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訊號,並做出合宜的回應,這應該是最基本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是西方教育的優點;東方則是揭櫫一個很高的標準,做不到後,就看不起自己和別人,認為此生無法成佛,或者變成自我放逐,得過且過。 閱讀更多
瑕不掩瑜逆轉勝 當她接受自己之後,她開始走出去,幫殘疾人士成立非政府組織,畫畫,並且參與展示活動,她用她的方式走向世界,世界也開始接受她,認可她。她成為聯合國婦女組織的巴基斯坦親善大使,為婦女和兒童的權利發言。她也得到2015年BBC的百大女性獎項和2016年獲選入三十歲以下的「富比士30」。 閱讀更多
女神嘎嘎的感性演說 是什麼樣的人性環境不允許我們做自己的最真,是什麼樣的人性環境讓我們失去良善與勇氣?是什麼樣的威權社會讓我們勢利偏執?是什麼樣的社會不給青少年完整的性教育卻動不動申斥訓誡不當的兩性關係與性侵?是什麼樣的社會攻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同性戀卻自以為代天宣命? 閱讀更多
單身沒什麼不好 「當人們說:如果你單身,你一定很孤獨時,他們忽視了單身人士可能將更多精力放在經營友誼從而獲得更多友情的可能性」,德保羅告訴《赫芬頓郵報》女性專欄:「事實上,單身人士比起那些只關注結婚伴侶而忽視所有朋友的人,可能會擁有更多的依靠。」 閱讀更多
害怕「不正常」的標籤 大兒子說,「我也以為你有認真想過才決定用『正廠』的。我也認為應該用『正廠』比較有品質保證,才會跟著附議。齁,誰知道你這麼糊塗,聽錯,還怪別人。」 原是彼此用詞語彙不同,照見自己聽糊塗了,卻不在當下問清楚,不知以為知,對方也以為我做了準確的選擇,哪知一個諧音有著天壤之別的誤差,下次聽不懂,一定要請對方好好的解釋一番,才不會再鬧笑話。 閱讀更多
給大姊送行 我閉眼跟虛空中的大姊說感恩她這一生的示現,我知道她很愛家裡每一個人。她是很有能量的人,每次看到她都感覺她的眼神與神色中流露著生命的能量。我沒有聽過她對任何人的抱怨,即使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不堪與痛苦。 閱讀更多
他在求救 尊嚴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不分職業、出身,每個人都想要榮耀彼此、分享喜樂,當這個基本需求沒被滿足,少有人能不病不瘋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陳克華的好友大馬首位同志牧師歐陽文風般灑脫:「當世界總預設你是異性戀,出櫃就成為我的習慣。」 閱讀更多
小木偶皮諾丘的蛻變 如果沒有正念,我們就像小木偶皮諾丘,而我們的原始腦、杏仁核,就是操控我們的老木匠杰佩托。修習了正念,我們就可以斷開這些懸絲,找回自己的主導權,找回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情緒的調控力。她說,認識自己,是發掘自己真正幸福的第一步,但生命不是只關於快樂,快樂就像痛苦一樣,稍縱即逝,我們不能只被追求快樂所驅動,我們真正的動力來自於想要真實,做完整的自己,感受所有的感覺。 閱讀更多
訓練正念增強信心 如果正念課程能夠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域被教導,讓每一個人不論貧富都可以正常學習,才有可能翻轉階級。她在丹佛市立學校研究四年級學生做正念練習的影響,他有一個經常逃學的學生,因為做了正念練習之後,開始能夠專注在課堂上,成為天才計劃的學生。他說從來沒有人教他如何面對情緒,接受情緒,正念練習改變了他的一生。 閱讀更多
教導小孩正知正念 研究者希望可以開發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教案,最終並且可以和學校的「日常」結合,讓這些以正念為基礎的做法/活動,成為老師教學的依據和學生看待學習的態度! 在他的演講裡,提到了威大健康心理中心的特色:他們在研究科學的同時,也實踐佛法(Practicing science, practicing dharma):在一個競爭的工作環境裡,實踐慈悲喜捨(the four brahamavirharas),尤其是喜心(sympathetic joy)。 閱讀更多
耶穌死後升天的軼聞 或許就像《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哈拉里所說的,我們的祖先智人(HomoSapiens)之所以勝過其他人種,在地球上稱霸,就是因為發展出了「虛構想像」和「閒聊八卦」的能力,所以能夠透過敘事的力量,動員群體,為一個想像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閱讀更多
做菜扮家家酒 現在的我,進廚房喜心的能量多很多,會把做菜當成家家酒,嚐試不同的料理與吃法,感覺很有趣,每種食物隨意搭配,當然也會搭配上出錯,一回綠豆薏仁,配上豬小腸,色彩就很暗沉,家裡的兩位最捧場美食達人,硬是不買單,一大鍋自己要吃,之後,我決定再也不煮這道食物了。 閱讀更多
皮爾森牧師的包容福音 卡爾頓·皮爾森從小生長在五旬節派(強調住在基督裡的屬靈操練與靈浸的追求)的基督教家庭,因為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他16歲就開始傳道,17歲在他主持聚會的時候,女友突然「著魔」,由於他從小耳濡目染,立刻也念念有詞像道士作法般,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惡靈」從女友體內「驅逐」出來,當時不只他女友,也有其他人應聲倒地,他也成功「驅魔」,自那之後,連續三個晚上,都有類似狀況發生,於是,他成了鎮上的英雄。 閱讀更多
靈魂的嚮往決定性別 宗教的心靈,是天真的,單純的,願意一直去問,終極地問,什麼是做人的尊嚴、做人的本質,永遠不失去對生命本質的真誠。靈魂不受身體束縛,男身女身不足以定義性別,靈魂的嚮往才是定義性別的關鍵。男主外女主內的時候早就過去了,是氣質、能量、需求在決定性別,乾放、坤收,各適其性。 閱讀更多
毫無人權觀的台灣動畫 有人認為台灣的原創動畫多半走樸拙風格,較不受到歡迎,我覺得問題在題材與視角,《佛陀教育基金會》製作這部影片,內容以傳統佛教為主,對所謂諸惡莫作的「惡」做了最狹陋庸俗的詮釋,談不殺生不談生態,好像天方夜譚,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感動人,不可能獲得共鳴。題材要感動人,就要講做人「做不得真」的痛,社會不容許你「做最真的自己」的痛,父權社會不容許每個人更獨立、更自由的痛。 閱讀更多
教宗方濟各:未來的你 教宗說,他的父親祖父母,都跟義大利人一樣,飄洋過海到阿根廷,跟其他一無所有的人,面臨相同的命運,我很可能就變成今天其中一個被遺棄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捫心自問: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為什麼我們需要彼此?沒有人是座孤島,沒有人是個與他人分割,獨立存在的個體,唯有每個人攜手才能共同建立未來。我們必須將彼此的連結,回歸到健康的狀態。 閱讀更多
只跟自己的過去比 從6歲到17歲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的經驗,也經過不少次成功的鍛鍊,這就像是我們的修行,絕對要願意非常謙虛,要不斷地去找到自己的缺點,也就是驗漏,不斷地面對改善,最後才能達到接近完美的境界。像“Mondo”這樣,沒有人是他的對象,要比只跟自己的過去比,每一個當下都是being,每一個練習或比賽都是在being中doing。 閱讀更多
在愛中分娩,推! 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別的領域來校正,需要獨立思考與事實的佐證(independent corroboration)。比如說,要了解漢傳佛法的貢獻,絕對不能只看佛教僧人或學者寫的東西,而要去對照歷史學家、政治學者…的研究,否則,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自吹自擂,但實際上佛法可能早已跟現實脫節。 閱讀更多
錢濃於血的親子關係 家庭的組成如果說會造成下一代的心理問題,問題不出在同性婚姻,而是出在這個家沒有真正的愛,沒有讓下一代感覺到幸福榮耀,一個讓子女感覺幸福榮耀的家庭,會給予他滿滿的正能量,這種能量會勝過社會上負面的聲音,有時還會讓人對彼此做最真的自己有嚮往。 ... 閱讀更多
受艾克哈特啓發的「生佛」 700年前德國神秘主義大師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說:「我們都注定要成為上帝的母親,因為上帝需要被生出來(We are all meant to be mothers of God, for God is always needing to be born.)。」 基督徒的信仰如果受艾克哈特啓發,他來學佛當會想「生出佛陀」,因為學佛就是懷孕佛子,生下佛陀。 閱讀更多
害怕失去連結 這樣的自由需要修行,需要以身體為基地,把念頭、情緒、感受一一還原,才分得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被觀念餵養。能夠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們才免於念頭迴圈的虛妄、有意識地選擇真實。基於真實,才能開展自由。老天賦予生命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自由。與其說華萊士害怕失去連結,毋寧說他不懂怎樣做才能自由。 閱讀更多
教育讓人眼裏有神 真正的自由,不是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當山大王的那種自由,而是跟我們的注意力、自覺、紀律、精進有關,真的在乎別人,真的願意在平凡無奇的每一個小地方,奉獻自己。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文章提到,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說東亞的教育是在浪費時間,至於原因為何,作者引述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觀點... 閱讀更多
尊嚴不能等 物理治療師阿爾伯.開羅(Albert Cairo) 出生於義大利,30歲以前做的是律師的工作。之後回學校攻讀物理治療。一個奇妙的緣分讓他在戰爭蹂躪的阿富汗喀布爾工作了26年,受到他幫助的殘障者10萬人以上。他在今年64歲。 閱讀更多
不斷地與真理對話 日本有一代一代累積而成的基礎研究,非常扎實。像2012年山中伸彌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和今年大隅良典所研究的細胞自噬作用,以後都可以應用在生技上,商機無限。感覺學術研究其實也有點像修行,必須是無條件、無所求,不斷的鑽研,不斷的實驗,不斷地與真理對話,才能累積深厚的工夫。 閱讀更多
荷蘭擬提供人生完成的長者自殺協助 近年來,荷蘭選擇安樂死的人數增長迅速,2006年有1923人選擇安樂死,到2015年已增長至5516人,佔全年死亡人數的3.9%。荷蘭計劃於2017年年底前完成相關法律的起草,在這期間也會諮詢醫生、道德主義者和其他專家的意見。 閱讀更多
萬念俱非的重生 我們隨時都會死,生死是那麼無常,由不得人。每個人多少都怕死,或者說,對死都準備得不夠,隨時準備好可能會死,可能可以少些遺憾吧,多點主動吧。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動」,但死能主動嗎?當我們對生命的苦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就死了;當我們跟世間沒辦法溝通的時候,失念恍神的時候,我們當下也死了;當我們睡得昏沉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死了。... 閱讀更多
人際間連結的脆弱 人與人之間成見尚未成型的時候,偶有衝突,常說對不起感謝你很管用。一旦成見成型,說對不起感謝你就不再管用。一開始有「諍」,很可能是互相尊重的大放大鳴,過一陣子因執持自己的感受與意見,開始有不被欣賞與重視進而厭嫌對方,這個階段叫做「怨」,再過一陣子,感覺對話很用力,彼此沒啥交集... 閱讀更多
在吃與被吃之間 法國電影《芭比的盛宴》其實是一場「聖宴」,壓抑味覺的丹麥清教徒透過味蕾的收縮膨脹而釋放出生命的歡愉和愛。 懂得吃,懂得被吃,吃與被吃都是天堂。不懂得吃,不懂得被吃,吃或被吃都是地獄。美國詩人、劇作家奧登(W. H. Auden)說:The slogan of Hell: Eat or be eaten. The slogan of Heaven: Eat and be eaten. 說得真好。 閱讀更多
漢文化的緊箍咒 母親面對家產繼承問題,我很佩服她超然大器,對於錢財看得很透。她一輩子像男人一樣工作,一樣下田,一樣到工廠上班,一樣養家,對自己能夠工作,能夠賺錢,能夠勞動,都很欣慰,開心自己不必靠男人生活,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在鄉下比其他女人還要有能力,這個能力讓她很得意。這是我從母親身上繼承的、這輩子最大的財富,也是母親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閱讀更多
德蕾莎修女《懺悔錄》 她把人分成施捨者與被施捨者,卻從不質疑世界上為什麼製造出那麼多「被施捨者」。為什麼「最大的貧窮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而不是「給不出愛給不出公義」,前者可以滿足自己給得起的高貴,後者可能喚醒給不出的恐懼。 閱讀更多
楊姬銀的媽媽經 女兒不會要媽媽老是犧牲自己、為家人而活。女兒最承擔不起的是母親為她擔憂的重量。 女兒真正想要母親理解的是「請不要擔心!就放我一個人吧!」。 女兒真正想要呼喚母親的是「請讓我過自己的人生吧!」「媽媽,請您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吧!」 閱讀更多
因為隔離,我們沒有往來 種族隔離、男女隔離、貧富隔離、主奴隔離,在歷史上都曾被認為天經地義,隔離就像成見、就像負壓病房隔離,只有隔離才能杜絕誘惑與看不順眼。我們的文明因為資源不平等,城鄉差距,人與人之間仍然保有各種面向與層次的隔離,或隱或顯。因為隔離,我們互相沒有往來;因為隔離,我們感覺相對的安全。 閱讀更多
強迫症,偷走了他的注意力 用「我」去面對,根本承擔不起壓力。苦不堪言,你的「我」只好破掉!變「緣起」。你不過是緣起的一個波浪,是世間苦的波浪,「我」只是世間不可意的連動震盪,作受同體。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到貪瞋痴是不可承受的重而放下。唯一能給的,只有慈悲喜捨。 閱讀更多
「異端 」是濫用權威的誣控 「異端 (Heresy)」是個很可怕的名稱,在黑暗時期如果你的信仰不附合當時的基督教教條,被控告為「異端」或「褻瀆神靈 (Blasphemy)」,結果會喪失生命,因為這是教會控制人民思想與信仰的手段。15世紀著名的法國鄉村女孩貞德 (Jeanne d’Arc) 勇敢率兵打敗英兵的侵略,可是後來被教會人士誣告為「異端」,結果被活活燒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