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為何跳tone

2017-04-02 一心

s433 1艾倫·狄波頓的「人生之書」有一篇文章,「聆聽的藝術」,講到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聽別人講話很無聊,但聽那些優秀作家在作品中講話時,不會覺得無聊呢?因為後者擅長從個人獨特的經驗中,洗鍊出普世關注的議題,所以那些故事不再是他們自己的,而是我們共同的。

當我們敘述自己的故事時,通常會有幾個問題,一,只敘述發生了什麼事情,卻沒有說出感覺。有感覺,才會生動;二,常被所經歷的情緒淹沒,誤以為這些情緒只有自己有,卻不試著去了解或闡述它們;三,在越精彩的節骨眼,越容易遁入故事的膚淺面,只為了逃避那些可能激發出的感受讓自己無力承擔或害怕自己的脆弱被看到,此所以講話會跳痛(tone) ,逃避痛;四,太急、也太容易分心岔開到其他情節,無法好好講完一個故事。

疼痛是普遍的經驗,表面上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但敘述出來很容易引起共鳴,重點是不要用封閉的態度面對疼痛,讓每一種撕裂痛、麻刺緊悶、透不過氣、放射或擴散性痛,都變成旅遊式的真實經歷。

聆聽者,可以試著當一位文字編輯,幫講者梳理出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好故事,比如:「剛剛你說,然後呢?」,幫忙對方回到分心岔開前的那個情節,請他繼續發展。或者,幫助對方把注意力從膚淺陳述引入更深刻的內在感受:「那個當下,你有什麼感覺?會痛會擔心?」當聽到那些不尋常的、怪異的表述時,讓自己的身心傳達出開放的態度,讓對方可以安心確認,我們是朋友,不是來審判他的法官。

知道了這些可能發生的普遍現象,在聽別人說話時,我們也就不用手足無措,不用擔心自己會被無聊攻擊。

真正懂聆聽的人,會在別人的故事中,聽到普世的議題,並藉此來探討並了解自己生命的議題。

我們每個當下都在對自己說話,都在對世界說話,當我們懂得如何說、如何聽,每個說與聽的流動,都會幫助彼此理清理解,更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