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要能與世間交流對話

2017-05-18 院長

u176 1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舊約創世記1:26》

宗教在問的是什麼是神的形像,什麼是神的樣式。換句話說,宗教在問的是什麼是做人的尊嚴、做人的本質。

宗教要提供的是「世間」無法提供的東西。宗教要問的是「世間」麻痺或習以為常不再問的東西。就像小孩子最喜歡問「公平嗎?」大人內心始終有一個問題:這樣子活著有什麼意義。這個天真的問,終極的問,就是人類共同的初發心。

宗教比較能回應這類問題,因為,宗教是對天對地,針對生命的本質,呼喚我們不斷去面對存在的意義、靈魂的尊嚴、做人的本質,唯其如此,人才可能在靈魂上有安頓和交待。

「世間」通常都是講過去、現在、未來的得與失。比較進步的團體,也許會講自由、平等、博愛…等等我們眾所皆知的普世價值,但講多了,有可能變得空洞、虛偽、麻痺,因為自由很抽象,平等很難落實。就像耶穌只說,主人要善待奴僕,耶穌從未說,人不可以有奴僕。

我們一出生,IQ就不一樣,家庭教育就不一樣,起跑點就不同了,而起跑點最大的不平等,就是公共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憲法一般都說,不論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卻不敢說,不論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資源分享上一律平等。美國《獨立宣言》寫道: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當私有資源已將人類分成有產與無產階級的時候,已經有的繼續有,沒有的繼續沒有,當公共資源受用又不平等的時候,什麼是人皆生而平等呢?這樣不是很空洞虛矯嗎?

普世價值有可能是有名無實的空洞口號,但宗教不可以忽悠糊弄,宗教最不可失去的是對生命本質的真誠,宗教會一直去問什麼是人性的尊嚴和人性的價值,無法糊里糊塗過日子,因為,一旦糊里糊塗,就會失去天真,失去問「什麼是公平」的天賦能力。

後天的不平等,才是真正讓我們不安的,就像一場比賽,你有資源他沒資源,你有好的教育他沒有,這樣的比賽是不公平的,我們不可能比得心安。

但不要因為不公平,就失去了可以把握的當下,就失去了內心的平衡,宗教至少可以做到這樣的平等。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受用生命的禮物:活在當下。有立足點的平等,再追求起跑線上的平等。

自古以來,宗教所提供的是,不管「世間」資源平不平等,都要在當下找到人人平等的天堂,找到內心當下的喜樂平靜,安頓自己當下的身心與靈魂。

人類共同的問題是:我活著,有何意義與價值?只要是正常人,內心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要有答案真的不容易,靠身分、地位、面子,品勢頭,展風神,炫耀,有自我成就感,都不可能滿足靈魂對尊嚴的需求,對內心平靜的需求。

宗教在意活著的意義,也在意當下能否喜樂,能否流動,感動。當下有能量(energy, vitality),開心才能關心。人性的特質是會感受別人的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受別人的苦會有捶心肝的疼。一旦感受不著別人的苦,人與人的深刻連結即斷,生命意義即消失,只剩麻痺。吸不到氣,呼不出氣。

在當下受用流動,才能進一步學會跟世間對話,去呼喚對方的靈魂,呼喚對方對榮耀的需求。學會區別榮耀、尊嚴跟炫耀、成就感的不同。成就感是自我的成就,我們可能會自豪,但不一定會感覺到有意義,也無法得到靈魂的滿足;榮耀,則是榮耀彼此共同的人性(神的形像,神的樣式),這會讓我們生命彼此連結,在乎人類共同的命運,找到意義找到神。

學宗教,就是學到,人性的邏輯和反人性的邏輯不同。區別了人性和反人性的邏輯,我們就會想要用人性的邏輯,去榮耀人性。

做人的本質,是互相照顧。但中國統治者的本質卻是,你(台灣人)必須先屬於我(中國),先給我管,先天的位階主從不可變,我才可以跟你談互相照顧,但也不能平等,你要爬著進來,當我的貴賓狗,因為我是你的主人。很明顯,中國統治者的邏輯是反人性的。

反對同性戀的人,邏輯跟中國統治者很類似,你必須先是異性戀,然後才是人,也就是說,你必須跟我一樣,才有人格的尊嚴。人性的邏輯則是,你先是人,才是同性戀或異性戀。

面對每一個人,都去看到他的靈魂,當我們看到每個人的靈魂,就會看見靈魂是平等的,就會相信人性的尊嚴是一樣的,我們不會看不起人,不會勢利眼,只看身分財產地位…。

相反的,每當我們看不起人,就是我們失去尊嚴、看不見靈魂的時候了。

即使,我們看到有人用反人性的邏輯在對待自己、對待別人,我們也不會看不起他,而是理解,理解他人格的養成有缺陷,就像醫生面對一個不愛惜健康而把身體搞壞的人,就像心理醫生或諮商師面對一個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就像歐美法治國家的檢察官面對嫌疑犯,不會責罵,不會看不起,法治國家的檢察官從來不是道德警察。

真正懂什麼是榮耀人性,才會真正懂什麼是慚愧心。榮耀的內化,叫做慚愧心。因為,即使是所作所為已經在榮耀人性了,但永遠都做得不夠好,所以不會自滿,慚愧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不會自責,而是有一個目標,會一直去修正。

每一種種族都有傳承,印度人稱傳承為「阿含Āgama」,「阿含」不是佛教的專用字眼,傳承的一定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絕非僅止是印度人的。「阿含」不能依文解義,就像基督徒聖經不可能一字一句都是神的啓示。重要的是宗教要懂人性的本質,要能與世間的最真最好與最美交流對話,要問真正的本質問題,要問真正的靈魂問題,要問真正的尊嚴問題。宗教不宜閉門造車,要對外邦人說,要用日常語言說,要對不同信仰的人說,要與人權對話,要說得比世間任何人權學理深刻感動,人與人間的成見才可能放下,才可能有真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