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誇讚我像越南女人 第一念就要先對準中心線,沒有對象,無所求,自己的身心很放鬆,自然就會有空間,以前身口意之所以衝的這麼快,幾乎來不及思索,立即反應,覺察這完全是被身心緊迫的能量所驅動,無意識裡在捍衛自己要命的自尊,害怕受傷害,害怕吃虧。無所求,無對象,自然與觸境就會有某種距離,也會有空間與時間尋伺,不會跟著衝動的慣性反應。 閱讀更多
投入關係的進退抉擇 而每個人的狀態,以及外在條件,都一直在變化,一定要允許關係可進可退,很活潑地看事情。大部分關係會出問題,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我們也不給彼此選擇。我們給自己恐懼和慣性綁架了,被關係的形式和觀念框住了,關係只剩下空殼,而沒有靈魂。 閱讀更多
接生與接死 「性教育」,是「接生的教育」,在親密關係中生出新的自己。「性教育」,絕不僅止是「性行為」前中後的防患於未然,更重要的是生出嚮往的自己。生出一個尊重彼此身體、感受、主體性意志的態度,生出一個有更全方位認知的生死觀。對待兩性關係就像對待信仰一樣,互相探索彼此的真性情與自然流動,用至情至性幫助對方追求最真最好與最美的自己。 閱讀更多
在禱告中進行戰鬥 這部影片用「戰爭」這樣的字眼,形容每個人內在隨時存在的戰場,可不要小看我們隨時存在的小小衝突,小小聲音、小小批判、小小成見、小小的不知以為知……它可能是不折不扣隨時偵防盯梢的狙擊式撒旦,隨時打碎我們心靈上的平和與喜樂,最糟的是,還會混淆視聽,搞錯對象,讓我們撈過界,開闢另一個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戰場,把關係搞砸了。 閱讀更多
為自己人生理想禱告 這三年在《三昧智》學法,對心靈轉化的素材,特別有興趣,永遠不嫌多。院長對禱告也很強調,視禱告如打坐,就我自己體驗,每天定課其實就融入禱告的功德了。每一次禮佛,我體驗到的是,對天對地的禱告,感覺《莊子.德充符》:「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以至純至性至真至美的心來禱告迎合,雖然自己沒有讀過聖經,還是會不時用真心真情來禱告,來交託,用整個身體整個心來頂禮,常常感覺禮佛之後,自己跟神跟上帝特別靠近。 閱讀更多
好奇的老媽 華人的父母不懂什麼叫界線、他們害怕孩子因為追求自由獨立的選擇而陷入貧困,寧願孩子順服主流價值、收入高,有往上爬的機會,才不會讓人瞧不起。他們希望孩子在別人面前能抬的起頭來、有面子,加入人生勝利族。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最在乎的是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路。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與支持。... 閱讀更多
忠於「開放的自己」 忠於「自己」的意思是忠於「開放的自己」。藝術表現,無非要表達人情與人性。所有的藝術表現,再怎麼淋漓盡致,都有其限制。分享古典音樂改成分享流行音樂,不一定是不忠於自己的理想,比較是發現流行音樂有古典音樂「到不了的世界與愛」。就像馬友友的大提琴與街舞結合,應該不是馬友友降貴紆尊、屈尊俯就街頭藝術,更不是馬友友在討好觀眾。... 閱讀更多
先嚮往 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了,現在才真正了解,為什麼要先嚮往自己最真最美最流動的相,這才有依循的方向,才可以隨時問—這是我的最真嗎?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因為只有這樣問,才能隨時尋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不是出於八正道?是不是自己最真的嚮往?有沒有隨著自己的起心動念走偏?儘管自己魯鈍,領會有限,今天的體會,又好像又開了修行的一扇窗,看到生命方向要如何走,才會愈來愈明亮愈來愈有光……... 閱讀更多
真真實實的接納 以前,以為「跟自己好好相處」,就是要給自己喜歡的東西,給自己聽喜歡的音樂,給自己吃喜歡的食物,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給自己喜歡的娛樂與健身方式,…..基本上,還是沒有脫離原始的自我滿足方式,透過外在欲求來滿足,甚至藉著原始欲望的滿足繼續自我催眠,不去感覺心中不快樂的陰影與不舒服,以為這就是「跟自己好好相處」,其實,這是「驅樂避苦」,根本不懂「跟自己好好相處」之道。... 閱讀更多
情感的資產負債 當初會想要學法,很大的動力來自於愛情上的挫折,多年下來,我彷彿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我厭倦這種看不見世界、又看不見自己的盲目,我厭倦那種想來想去都是自我的投射的孤獨,我想要改變,想要看見,看清楚。然而,來自母親的這種情感上的匱乏,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學法阻力,讓我就連面對愛情,也一直有困難... 閱讀更多
《丹麥女孩》的台灣真人版 三昧智學院教導:靈魂不受身體束縛,男身女身不足以區分性別,靈魂的嚮往:氣質、能量、需求,才是決定性別的關鍵。女人如春雨,潤物細無聲;男人如風火,剛勁激情。乾放、坤收,各適其性,截長補短。「愛養萬物」叫做小;「萬物歸焉」叫做大。 閱讀更多
森林想 ── 在對方身上呼吸 森林想,不要離開人,不要離開人體。在關係裡,只要有一方離開了森林想,關係就離開了森林想。自然流動只是最基本的底線。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自然流動」當成最真,但沒有透過關係的照見,沒有透過關係更了解自己、透過關係更懂什麼是愛,就不可能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