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艾克哈特啓發的「生佛」 700年前德國神秘主義大師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說:「我們都注定要成為上帝的母親,因為上帝需要被生出來(We are all meant to be mothers of God, for God is always needing to be born.)。」 基督徒的信仰如果受艾克哈特啓發,他來學佛當會想「生出佛陀」,因為學佛就是懷孕佛子,生下佛陀。 閱讀更多
害怕失去連結 這樣的自由需要修行,需要以身體為基地,把念頭、情緒、感受一一還原,才分得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被觀念餵養。能夠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們才免於念頭迴圈的虛妄、有意識地選擇真實。基於真實,才能開展自由。老天賦予生命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自由。與其說華萊士害怕失去連結,毋寧說他不懂怎樣做才能自由。 閱讀更多
教育讓人眼裏有神 真正的自由,不是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當山大王的那種自由,而是跟我們的注意力、自覺、紀律、精進有關,真的在乎別人,真的願意在平凡無奇的每一個小地方,奉獻自己。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文章提到,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說東亞的教育是在浪費時間,至於原因為何,作者引述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觀點... 閱讀更多
尊嚴不能等 物理治療師阿爾伯.開羅(Albert Cairo) 出生於義大利,30歲以前做的是律師的工作。之後回學校攻讀物理治療。一個奇妙的緣分讓他在戰爭蹂躪的阿富汗喀布爾工作了26年,受到他幫助的殘障者10萬人以上。他在今年64歲。 閱讀更多
不斷地與真理對話 日本有一代一代累積而成的基礎研究,非常扎實。像2012年山中伸彌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和今年大隅良典所研究的細胞自噬作用,以後都可以應用在生技上,商機無限。感覺學術研究其實也有點像修行,必須是無條件、無所求,不斷的鑽研,不斷的實驗,不斷地與真理對話,才能累積深厚的工夫。 閱讀更多
荷蘭擬提供人生完成的長者自殺協助 近年來,荷蘭選擇安樂死的人數增長迅速,2006年有1923人選擇安樂死,到2015年已增長至5516人,佔全年死亡人數的3.9%。荷蘭計劃於2017年年底前完成相關法律的起草,在這期間也會諮詢醫生、道德主義者和其他專家的意見。 閱讀更多
萬念俱非的重生 我們隨時都會死,生死是那麼無常,由不得人。每個人多少都怕死,或者說,對死都準備得不夠,隨時準備好可能會死,可能可以少些遺憾吧,多點主動吧。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動」,但死能主動嗎?當我們對生命的苦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就死了;當我們跟世間沒辦法溝通的時候,失念恍神的時候,我們當下也死了;當我們睡得昏沉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死了。... 閱讀更多
人際間連結的脆弱 人與人之間成見尚未成型的時候,偶有衝突,常說對不起感謝你很管用。一旦成見成型,說對不起感謝你就不再管用。一開始有「諍」,很可能是互相尊重的大放大鳴,過一陣子因執持自己的感受與意見,開始有不被欣賞與重視進而厭嫌對方,這個階段叫做「怨」,再過一陣子,感覺對話很用力,彼此沒啥交集... 閱讀更多
在吃與被吃之間 法國電影《芭比的盛宴》其實是一場「聖宴」,壓抑味覺的丹麥清教徒透過味蕾的收縮膨脹而釋放出生命的歡愉和愛。 懂得吃,懂得被吃,吃與被吃都是天堂。不懂得吃,不懂得被吃,吃或被吃都是地獄。美國詩人、劇作家奧登(W. H. Auden)說:The slogan of Hell: Eat or be eaten. The slogan of Heaven: Eat and be eaten. 說得真好。 閱讀更多
漢文化的緊箍咒 母親面對家產繼承問題,我很佩服她超然大器,對於錢財看得很透。她一輩子像男人一樣工作,一樣下田,一樣到工廠上班,一樣養家,對自己能夠工作,能夠賺錢,能夠勞動,都很欣慰,開心自己不必靠男人生活,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在鄉下比其他女人還要有能力,這個能力讓她很得意。這是我從母親身上繼承的、這輩子最大的財富,也是母親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閱讀更多
德蕾莎修女《懺悔錄》 她把人分成施捨者與被施捨者,卻從不質疑世界上為什麼製造出那麼多「被施捨者」。為什麼「最大的貧窮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而不是「給不出愛給不出公義」,前者可以滿足自己給得起的高貴,後者可能喚醒給不出的恐懼。 閱讀更多
楊姬銀的媽媽經 女兒不會要媽媽老是犧牲自己、為家人而活。女兒最承擔不起的是母親為她擔憂的重量。 女兒真正想要母親理解的是「請不要擔心!就放我一個人吧!」。 女兒真正想要呼喚母親的是「請讓我過自己的人生吧!」「媽媽,請您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