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不容的天作之合

2015-11-10 一心

s244 1位於巴黎第20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法語: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長眠於此的名人實在太多了,蕭邦、比才、羅西尼、莫里哀、巴爾扎克、王爾德、普魯斯特…,比較近代的有法國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美國樂手吉姆‧莫里森…等等,然而,這座公墓之所以成為著名景點,始源於最早「入住」的兩位客人──艾洛伊思阿貝拉Héloise et Abélard)。

在台灣,這對12世紀法國傳奇戀人的故事,或許沒有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得有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是超越肉體分隔、永恆之戀的象徵,他們寫給彼此的情書,也是許多詩作、歌曲、小說、劇本的靈感泉源。至今,法國的情侶們、或是渴望找到靈魂伴侶的單身男女,仍會在他們的墳前,留下一封封的書信,來讚美他們的愛情,或是訴說自己的心願。

阿貝拉(法語全名:Pierre Abélard,1079-1142)是中古世紀重要的神學/哲學/邏輯學者,他的教學既大膽又吸引人,追隨者眾,所以,也常常被控為異端。他最有名的著作是「Sic et Non」(是和否),書中羅列了158個哲學和神學的問題。

艾洛伊思(法語全名:Héloïse d'Argenteuil,1100 -1164),是作家、學者、女修道院院長,然而,讓她永垂不朽的,是她和阿貝拉的愛情故事,以及用拉丁文寫的書信往來。

兩人相遇時,她,17歲,已經是西歐有名的才女,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也有著出眾的外貌和氣質;他,38歲,因為將邏輯學運用在神學理論、表現出超人的才華,而進入巴黎聖母院教學,來自各國、數以千計的學生被他吸引、前來學習,他的聲望正值頂點。

當時,原本在女修道院長大的艾洛伊思,搬到巴黎來跟時任聖母院大教士的叔叔福爾伯(Fulbert)住,叔叔知道她聰慧過人,就特別聘請阿貝拉來擔任家庭教師,沒想到,授課過程中近水樓臺,兩人陷入了熱戀,從師生變成了情人。

在那個教會掌控一切道德標準、宗教法庭可以判生判死的年代,他們的相戀不見容於社會,叔叔禁止他們往來,他們卻還是想盡辦法見面,不久,艾洛伊思懷孕了,叔叔更是憤怒,覺得他們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望。阿貝拉偷偷把艾洛伊思送回他的家鄉,在那裡,產下一男孩,艾洛伊思將他取名為阿斯特拉布(Astrolabe),意思是「量天之道」。

s244 2為平息叔叔的憤怒,阿貝拉承諾會娶艾洛伊思為妻。然而,博學又浪漫的艾洛伊思要的是愛情,而不是束縛,雖然按照教會法,低階修士可以結婚,但艾洛伊思不希望婚姻影響了阿貝拉的大好前途,她認為,阿貝拉的才華應屬於世界,不屬於她,她不願意和他結婚,她寧願做一個情人。

但最後,阿貝拉還是說服了她,兩人在鄉間秘密結婚,原以為這樣就可以跟叔叔達成和解,沒想到,充滿報復心的叔叔卻派人闖進阿貝拉的房間,閹割了他。從此,這對心碎的戀人雙雙遁入修道院,阿貝拉當了修道士,艾洛伊思成了一名修女,把他們熾烈的愛情轉化為對神的獻身。那一年,阿貝拉不到40歲,艾洛伊思大約19歲。

大概10年後,阿貝拉寫了一封長信給友人,敘述了自己的一生,本來目的是想藉自己悲慘的遭遇來勸慰友人,不要陷在自身的痛苦中,因為他的境遇悲慘多了。信的標題是《受難史》(拉丁文:Historia Calamitatm)。沒想到,這封信的抄本,後來傳到了艾洛伊思那裡,突然把她又拉回記憶之中,於是,她提筆寫信給阿貝拉

由此,他們一共通了七封信,字裡行間不僅充滿熱情,內容更是博大精深,艾洛伊思鼓勵阿貝拉投入研究,阿貝拉將自己信仰的事業獻給艾洛伊思,他們的書信,是一連串關於愛情、婚姻、精神世界的哲學對話。

阿貝拉堅稱他對她的愛是肉欲,所以,之後被閹割的羞辱與痛苦,是他應得的懲罰,然而,對艾洛伊思來說,因為相愛而有肉體的歡愉,並不是罪,而是靈魂深處的悸動,是神聖而美好的:

「就我而言,我們的戀情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和甜蜜——這種甜蜜的感覺總是讓我感到愉悅,一直縈繞於我的腦中。不論我走到哪裡,這種感覺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帶給我甦醒的渴望和幻覺,令我無法入睡。」

「我寧願愛情不願婚姻,寧願自由不願束縛。上帝作證,如果國王願意娶我,並且讓我永久擁有天下的一切,那麼對我來說,更珍貴更榮耀的不是成為他的皇后,而是成為你的情婦。」

「對我而言,當時作為一名年輕女子接受修道院的艱苦生活,並不是什麼神靈的感召,而完全是聽從於你的命令,如果從你這裡我仍得不到任何感激的話,你可以想像我的努力是多麼的徒勞。我不可能期待從上帝那裡得到任何回報,因為我並不是出於對他的愛才做這一切的。當你投身於神的時候,我跟隨了你,事實上,是我先蒙上了面紗——可能那時你想到了《羅得的妻子(創世記19章26節)》是如何返回的,所以你先讓我供奉了神,發了誓,然後自己才皈依了上帝。在這方面,你對我缺乏信任,我發誓,那時悲傷和羞辱佔據了我的心,上帝作證,如果你召喚,我會義無反顧地在你之前將自己投身地獄。我的心,不在我的身體裡,而在你這裡,而現在,如果它不在你身邊,就更感無處存身;真的,沒有你,我的心不會繼續存在。現在,它將與你道別了。你的愛有越多不確定,親愛的,你會不會越多的為我考慮!但是,我越是讓你對我感覺到安全,就越要忍受你對我的忽略。我求你,請記住我所作的一切,想想你虧欠我多少。當我沉溺與你的肉體之歡時,確實不確定到底是愛情或是肉欲推動了我;但是現在,我們的結局證明了我們是如何開始。終於,為了服從你的意志,我拋棄了自己所有的快樂,一無所有,只為了證明,直到現在,更甚以往,我是你的。」

阿貝拉在回信中希望艾洛伊思能夠將注意力轉向真正能夠愛她的耶穌基督,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宗教志業。到了第五封信,艾洛伊思的語氣改變,因為,她生了一場大病,體驗到了神的恩典,她終於不再抗拒過去的境遇,而開始能夠感受並且沉浸於修道生活的寧靜。她保證說她再也不會抱怨他所帶給她的痛苦了,而且,請他放心,他已經有了「神」這位情敵,她將永遠把「神」放在第一,但他也無須忌妒,因為,他永遠是神之後的唯一。

接下來的第六、第七封信,都是阿貝拉回應艾洛伊思請教他的問題,關於修女的起源,和修道院生活的行為準則。艾洛伊思成為修道院院長後,也請他給她們寫了大量的指導信件,他也為她們撰寫了大量讚美詩,佈道詞,對修女們提出的問題予以詳細而耐心的解答。他們通過信件來彼此鼓勵,來發展共同的信仰——對上帝的愛。

艾洛伊思認為:性愛或愛情可以神聖,愛人可以是聖人,反倒是阿貝拉在懷疑身心奉獻天主就要犧牲愛情,在被閹後,他甚至合理化上級血腥暴力的懲處為天主的旨意,奉獻與愛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艾洛伊思代表對天條的叛逆,阿貝拉代表對天條的順服。東西方文明都得走過並挑戰「情生智隔」,什麼時候才會有新的天條「業盡情空」取代舊的天條「情生智隔」,什麼時候人類才進化到新的文明!

We are one, always. 艾洛伊思這樣的認定,只能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