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往生或消費死者?

2015-08-25 一心

s208 1幾天前,友人的公公告別式才剛完成,問她,一切還順利嗎?她說,那天靈堂佈置好了,她才發現,他們用的是菊花,因為採佛教儀式,她希望換成蓮花;另外,背板怪怪的,她提出一些修正的建議,雖然之前看過模擬圖,但是,現場感覺起來,就是不太對。

禮儀師非常客氣,盡可能配合,反而是她老公,覺得她這樣是在給人家找麻煩,當場兩人有些不開心。不過,整個告別式都結束了,忙完了,晚上回到家後,先生跟她鞠躬賠不是,說很感謝她的爭取,讓儀式更莊嚴、圓滿。

公公生前的這些日子,主要都是她在照顧的,她做事的方法,先生的家人那邊不一定都會接受,往後她還要繼續照顧婆婆,先生的支持,對她來說很重要,她做起事來才不會綁手綁腳。她希望老公能夠在兄弟姊妹面前,或者是在家族的Line群組上,表達一下他對她當時做法的支持。關於這點,她還沒跟先生說,正在考慮中。

不過,她很欣慰,臨終那天,她有穩住場面,沒有讓公公被送去急救、白白受苦。她聽過太多老人家在最後一刻又被送去醫院電擊、插管的凌遲,本來,她的小姑來了,聽到父親走了,想要衝進去大哭,她阻止了小姑,並且先暫緩讓婆婆知道,等一切都安排好了才說。

講到誦經的功德,她的臉上浮現了欣慰又驕傲的神情,因為她和家人們持續誦經了二、三十個小時,所以,公公的神情變得很柔和。她說:「應該要唸更久的,不過,我後來體力不支,那氣色,我還不夠滿意。上次,我們幫某某某祝念到她的臉整個是粉嫩粉嫩的,氣色好好!」

每次聽到這種說法,我就想到禮儀師、入殮師(或稱納棺師)的通識手冊:

「從死亡時間開始,屍體內熱量會漸漸散發,直到降至與周圍溫度相同為止,視死者周圍之體溫與周圍空氣情況,以及所穿衣服與體內脂肪之多寡,可能會保持到24小時以上,通常在屍體死亡後八小時左右仍會覺得溫溫的,但在八小時之後就會感覺濕而冷,僵硬。」

「在生命死亡之後,身體肌肉會立即鬆弛,會使四肢柔軟易曲,並讓屎尿排洩體外,在死亡後三小時至六小時之間,由於肌肉組織內化學作用衰退,而引起屍體全身僵硬,先從下鄂與臉部開始僵硬,然後至頭部向下到達四肢,最後迄於腹部,一直持續約12小時之後,以相同的順序自上而下開始消失,至24小時之後,屍體的肌肉再度變為柔軟。」

正常現象是死後36-48小時,身體最軟,與有沒有信仰無關。死後3-5天,身體開始出現浮腫,口鼻會流淌出血泡,助唸最好不要持續到第3天以上,免得難堪。有一個學密的人還將她師父斷氣後8小時的「擧陽」,當做「有修有証」,太缺乏生理學常識了!

而這些變化又是隨著死者年齡與健康狀況以及外界的溫度等因素而不相同,開始僵硬的時間,小孩比成年人快;肌肉肥碩的人比較慢;而氣溫越高的話則僵硬的開始與消失亦越快。

大體從柔軟到僵硬再到柔軟,本來是自然現象,但是,卻被許多宗教拿來做為生前修行程度、或是往生後親人頌經時數的判準,古早時,沒有科學常識,被這種一廂情願之說穿鑿附會,也就罷了,但這種說法怎麼到今天還是那麼普遍?到底是在榮耀往生或消費死者?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逃避無常,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準備,事先了解。我們通常都是到身邊的親人往生了,才感覺措手不及,然後,就迷迷糊糊讓宗教團體牽著鼻子走或葬儀社接手。於是,這方面的知識,一代傳一代,沒什麼進化或更新,以訛傳訛、自欺欺人,也是必然的了。

另一方面是,很多傳統的告別式,主要變成是做給人看的,看儀式夠不夠莊嚴,看場面夠不夠氣派,看「長官」來得多不多,連往生者的相貌都可以被拿來判斷子孫有沒有孝順,有沒有福報,修得好不好….,凡事都要依靠表相來判別稱量,正說明了我們是一個沒有辦法連結內在感受、核心價值、抽象思維的社會。

s208 2死亡是有形的結束,無形的開始,真正的告別式,應當幫助我們連結往生者的愛與遺願,並藉此反思生命,貼近靈魂。靈是天地間至情至性的心,魂是一期生命自我認同的核心價值。魂對準靈,靈在魂裡催化,我們的每一個呼吸,才能榮耀生命,不虛此行。

我想,與其把告別式交給手足無措、沒有經驗的下一代來辦,還不如像梅心怡那樣,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摯友與家人圍繞身旁,有音樂,有笑聲,有愛的淚水與擁抱。畢竟,這位勇士已經以他的一生榮耀了自己所堅信的價值,活出了靈魂的至純至性,在所剩無多的日子裡,我們需要的,就真的只是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