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幸福的先決條件

2015-08-22 一心

德國公共電視台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最近做了一部30分鐘的專題「Longing for affection 」,分別在台灣、以色列、德國各貼身採訪一位希望進入關係的單身女性或男性,他們居住的城市剛好都是該國單身人口最多的──台北、台拉維夫和柏林。

我先看了台北的那一段 ,女主角是Lydia,上班族,今年33歲,她相信對的人有一天會出現,為了不要不小心錯過了他,她會去找算命師、聽聽他的建議,參加每六分鐘就換一個人的快速約會,去霞海城隍廟跟月老拜拜

s207 1比她大兩歲的姐姐Sharon也未婚,她們的父親因為聽算命的說種桃花樹可以幫助女兒找到好對象,於是,買了一棵桃花樹、放在 Sharon 的窗前,一年後,因為她疏於照顧,桃花樹奄奄一息,她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

她語重心長地對妹妹說:「如果有找到對的人,交往個半年、一年,就定下來吧,不要再浪費時間了。這是我對妳的建議。」她們還有兩個三十歲上下的弟弟,也都未婚,就像其他許多未婚的台灣年輕人一樣,他們四人都還住在父母家裡。

台灣三十歲到四十歲女性中,有三成以上的人口為未婚,35歲到40歲女性中也有四分之一未婚,此比例高達世界第二,僅次於法國。而單身女性中,有六成表示是因為沒有對的人,13%表示因經濟因素不結婚。常常被列舉的不婚原因有:

*工作壓力大,工作時數長
*不希望被育兒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不想面對強勢的婆婆
*很難找到在才智和專業上皆能與自己匹配、又能接受太太是出色女性的男性
*發現即使沒有先生或孩子,也能活出一個豐富、有意義的人生

不過,對台灣單身女性來說,結婚壓力還是很大。Lydia說,每次參加婚禮,她都會被點名去接新娘捧花,然後常常被問到什麼時候換妳啊?一開始還會有些難過,久而久之就習慣了。

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其中一題:「你是否認為不好的婚姻比沒有結婚好?」已婚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回「是」,未婚者也有近半數回「是」,而且,不分男女都是如此,女性的比例甚至還稍高一點。跨國比對同一調查後發現,台灣民眾認為「不好的婚姻比沒有結婚好」,比例為全球最高,遠遠高過第二的菲律賓27%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社會覺得寧濫勿缺比寧缺勿濫好!

記得曾和一位朋友聊到她的感情生活,她和男友在一起四年多了,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她看到別的情侶感情好,會感覺羨慕,有時候,看到別的男生,會心動,她嚮往著一個更好的關係、更理想的對象。

她曾經決定要分手,身邊卻有人質疑:「為什麼?只要男友還願意面對問題,為什麼要分手?」於是作罷,但是,到今天,她還是想問:「有所謂對的人嗎?」「在一起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個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只要聽到「穩定交往中」,都認為是喜事,但是,多少人會去思考:是什麼吸引這兩人在一起的?吸引他們的是內在匱乏或內在的富足?在一起以後,這兩個人會更幸福更流動嗎?會比現在更認識自己、更懂生命嗎?

不禁想到那位非常有才華的英國女歌手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和她前夫的恐怖關係。敏感的她,內在本來就充滿了許多無法和解的衝突,20歲發行第一張專輯一炮而紅,22歲在酒吧認識了他前夫,兩人很快地熱戀,形成一種不健康的依賴關係 ,前夫介紹她進入毒品的世界,那不但沒有幫助她解決內在的苦,反而讓她更陷入了萬劫不復的自我毀滅。

她的痛苦,成了她第二張熱銷大碟的創作素材,為她贏得了5座葛萊美獎,從此晉升全球巨星的行列,但這段關係也幾乎要了她的命,幾經波折,她和前夫終於分手,她雖然試圖重新站起,戒掉毒品,但仍然離不開酒精的她,27歲,被發現在家中酒精中毒身亡。

全世界有很多人欣賞她的才華,也疼惜她的離去,但我覺得她的音樂來自於她的找不到出口,這樣的成功有些殘忍,這樣的音樂,並沒有帶給我對生命的任何感動。

大家好像都假設,感情這事情,不用學,天生就會,但其實,天生就會的恐怕只是生物本能反應,而「情關」之所以難過,絕大部分是心理方面、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因素。如果不好好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問題,關係不但不是解藥,更可能是一帖毒藥,加速病情的惡化。

男女關係可進可退,才是良性的關係;只能進不能退,是恐怖情人的關係。分手後還能做好朋友,正表示愛情中有值得珍惜一生的友情。

我們其實很需要好好認識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有可能建立流動而健康的關係。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需要引導。不去尋求引導,卻找算命師,或靠自己摸索,恐怕會有如在沙漠中,完全沒有路標,一再迷路、陣亡!

談戀愛,也很像橫渡撒哈拉沙漠,完全不準備,也不找嚮導,是不是有點愚痴?身體生病要找醫生,心偏執了,一樣需要找心理師諮商、宗教師諮商。

接著看了柏林的部份 29歲的史帝芬,職業是列車長,跟台灣33歲的Lydia比起來,他看起來實在好老成啊,眉頭深鎖。

一個人住,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回家,史帝芬至今只有過暗戀、而沒有任何交往的經驗。工作時,他跟陌生女性對話完全沒有障礙,但是生活中,只要碰到他有好感的女性,就會緊張地說不出話來,為什麼?「因為害怕被拒絕。」然而,對愛情的渴望趨使他去試圖克服恐懼,他說:他寧願被愛粉碎。

他找了調情教練來幫助他,練習的方式,就是跟路上的陌生女性說話。一開始他緊張害怕得動彈不得,蹲在地上,過去被拒絕的記憶都浮現了。後來他鼓起勇氣上前跟人搭訕,然後,被拒絕了,他發現,被拒絕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之後,他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欣喜萬分,他開心地對那位願意駐足、聆聽他告白的女子說:「我今年29歲,在妳面前,我第一次克服了內心的恐懼!」

住在台拉維夫的蓋 ,則是截然不同的典型,他是美國猶太人,為了找到他心目中的猶太女孩而搬來以色列,他外向、健談,也有很多交往的經驗,但現階段最大的困難是,他經營三個非政府組織和一間生物科技的新創公司,前面三個女友都因為他太忙而跟他分手了。好一陣子他都沒有交往的對象,只好借助專業的交友顧問。顧問帶來了一些女性的檔案、照片,根據他的擇友條件篩選出幾位,幫他安排約會。

受訪時,一位好友說,她隨時都在幫物色對象,這是她身為猶太女人的天性,但是要找到又美又聰明又願意放棄事業花幾年生小孩並且愛他的女人,實在有點難。而且,每次他一喜歡上誰,就立刻熱情投入,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女方反而就無法想像跟這樣的人約會了

我覺得,還是院長說的這句話最切中核心:「關係幸福的先決條件是沒有關係也很幸福。有關係是為世間做更多事,沒有關係是分頭辦事。

延伸閱讀:

Intimate TV report about a single woman in Taipei

不生不婚又怎麼樣? (藍佩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