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心外求佛

2015-03-19 一心

s103 1佛教友人講到大迦葉尊者還活著、以及彌勒佛要從大迦葉手中接掌佛教的傳說。院長回應:我們的社會就是太仰賴一個聖人來拯救,其實,2500年前的大迦葉對於佛法教學並沒有什麼貢獻,今天就算他還活著,一樣也不會有什麼貢獻,就算有一百個、一千個大迦葉,對我們的社會也不會有幫助。重要的不是某一個人,重要的是要去喚醒每一個人。

在釋迦佛晚年,僧團其實已經沒落了,當時社會動盪、有天災饑荒,出家人靠的是供養,所以,僧團人數銳減,能夠留下來的,多是大迦葉那一派的苦行僧,而比較有證量的舍利佛、目犍連尊者,又比釋迦佛還早入涅槃,僧團中地位較高的,就只剩下最大派系苦行僧的頭頭大迦葉,於是,最初的佛法話語權,就掌控在他們苦行僧手中。大迦葉苦行僧團主導經典集結,並不是佛陀意思,他們自命清高,排斥女眾,跟不同流派的僧人(如富樓那尊者)沒有往來,對佛法的傳遞根本沒有什麼貢獻,後人為了強化大迦葉傳承的正當性,不得不在佛經中穿鑿附會,製造一些大迦葉的神話。

後來的研究者,要辨究竟與方便或了義不了義,相當吃力,畢竟信仰這種事是實証與見地問題,再怎麼還原,怎麼判別什麼才是真正的釋迦佛的教導,都有其侷限。就好像希臘柏拉圖所著的對話錄中,雖然寫的是有關蘇格拉底的思想,但其實大半參雜了很多自己的思想,重點已不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到底是什麼,重點是我們能從柏拉圖對話錄學到什麼。

佛教有一個故事流傳: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然後問達摩,我這樣有沒有貢獻?達摩說沒有。後來根據史學家研究,梁武帝跟達摩可能沒有見過面,這個故事,只是寫作者借達摩之口來批判梁武帝。

當我們在看帶佛經、聖經、或其他經典,都應該認識──紀錄者所紀錄的內容,必然經過的篩選和詮釋,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宜照單全收。

可惜的是一些人修行的動力,常是來自這些迷信的傳說。

一個人修行的動力,若是來自於對世間的失望、想要超脫,那就很容易導向迷信、寄託來生、或冀望一個救世主的降臨或大神力。我們所認知的修行,動力來自於對世間的愛,鍛鍊在每一個念頭、行動、言語,對準最純淨的動力,這才是覺醒。

佛沒有大神力,不需要超能力,佛就是明,就是覺醒,就是身口意模式不再輪迴。如果真的懂佛的意思,那麼,宇宙大覺者,也只是一個形容詞,不是讓人膜拜捐款的意思。沒有所謂不能封自己為佛,因為佛這個封號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所謂「輪迴」,就是在無明中接收,在無明中受想。不是有一個「我」在死死生生,而是一直有無數新的生命在接收、在承受眾生「無明」的加總,這個接收、承受就是輪迴。

所以,不好的輪迴又叫做「活受罪」。

因為無知與失準失真,我們白白的在承受有對有礙、內耗走不出來的苦,我們一直在面對人和人之間的爭、國與國之間的爭、自己和自己的爭(天人交戰即體內不同人格的爭),面對這樣的爭,我們找不著出路,這樣叫做輪迴

每一次沒有正知正念的受與想都是在輪迴,然後你看到周遭也是這樣在苦苦受與苦苦想,輪迴就是這個受與想。

修行的動力,就是來自於不忍心苦上加苦,希望能夠呼喚彼此走出輪迴,不要再苦苦受、苦苦想、有對有礙、白白地內耗。

宗教的存在,是為了呼喚人性的最真最好與最美,不是期待彌勒佛降臨。彌勒佛是誰?彌勒佛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最真最嚮往;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每個人內在的無量光無量壽。

別再心外求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