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忠於自己而外遇

2015-11-04 綉亭

馬勒,獻給妻子艾爾瑪的小柔板情書(Mahler On The Couch)》是一部採逆敘手法呈現電影,從馬勒婚姻觸礁,充滿迷惑憂思神情揭開幕,不遠千里迢迢到荷蘭請求佛洛依德諮商,螢幕中的佛洛依德可是精於算計的心理學家,不斷地看碼錶計時,敏感細膩的馬勒很需要絕對的安全空間,帶著佛洛依德到戶外進行諮商與對話,帶來鮮明又逗趣的對比。馬勒娓娓道出他婚姻幸福與苦惱,從一封情書,發現摯愛的妻子艾爾瑪紅杏出牆,粉碎了馬勒九年「愛的幸福,身為人類最大的幸福」的婚姻生活。 

本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有三:一是馬勒佛洛伊德諮商對話過程,透過妻子外遇事件,挖掘深究馬勒深層潛意識所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它又如何發號施令,影響馬勒所有的作為?二是馬勒與妻子間的關係與衝突,他們的結合,正如馬勒所言:「靠音樂永遠的結合和圓滿,這是我們的共同語言」,有著音樂共同語言,是否就超越世間的情愛,進入永恆?從佛洛伊德的角度看,馬勒有戀母情結,艾爾瑪有戀父情結,應該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艾爾瑪馬勒心中的繆思女神,艾爾瑪馬勒為神,又為何成為他們婚姻衝突與加速分裂的致命傷?兩性的課題,在天才音樂家身上也成了難以解開的多角習題,名位、才氣、錢財並非維繫婚姻重要的元素,什麼才是維繫婚姻中真正的元素?三是艾爾瑪是面對婚姻與性愛的抉擇與心態是什麼?她口口聲聲對馬勒說,「你是我的神,活活的掏走我的心,要重新學習愛上你,」但最後仍抵不過對掙脫束縛與窒悶的渴求,拋下馬勒跑去會她的情人了。她在身體與心靈,精神與道德的衝突是這麼強烈,自己管不住自己的身心,很值得探究。

馬勒是如何看待他的妻子?佛洛伊好奇的拋出話題:「她在你心裡代表什麼?母親?妻子?管家?樂評?繆思女神?」馬勒堅定回答:「伴侶,知己,朋友,愛人,她是我生命的全部。」從馬勒的回答,看得出來馬勒打從心坎裡回答這樣問題,把艾爾視為生命的全部,非常撼動人心。馬勒回憶過去追求艾爾瑪時,「我為她瘋狂,沒有工作的每個夜晚,我都陪著她....即使沒有車,走路回家,快樂無比!」

戀愛很浪漫,進入婚姻,一起生活才是最磨人的。彼此很容易把潛意識裡認同的角色、價值、行為投射到親密伴侶身上,馬勒也不例外。馬勒母親心臟不好,跛著腳走路,他對佛洛依德坦承:「我有時候會想要艾爾瑪像她那樣受苦。」他也曾對艾爾瑪說:「若得了天花,整個臉變形,到那時才知我有多愛你.....馬勒不自覺把他對母親的愛轉移到艾爾瑪身上,佛洛伊德也認同的說,他們生在因猩紅熱、白喉病肆虐死掉的孩子比活下來要多」的那個時代,壓抑許多的驚恐,因此他不得不提醒馬勒潛意識被壓抑得控制了您,您被潛意識些許訊息影響了」,要他回溯內疚感,經過多次的對話治療,馬勒重新憶起艾爾瑪的對話與衝突,佛洛依德指出「你在自己家裡不再是統治者」,幫助他重新看清問題的來源。

s240 1馬勒對小他19歲妻子艾爾瑪相當迷戀,對她的感情也十分複雜微妙,一方面把她視為共同創作的靈感與夥伴,對艾爾「我們的音樂,(就是)你的音樂」、「我每個音符都獻給你」、「你一直是我的光明,生活的重心,這份幸福強化了我所有的感官」。他們從認識到相戀、結婚,艾爾瑪一直是馬勒創作的靈感,《第5號交響曲》,是獻給艾爾瑪相戀的紀念作品;《第8號交響曲(千人)》則是發現艾爾瑪紅杏出牆後所創作,懊悔對妻子的忽略,作品獻給妻子,表達對她無盡的愛。他在未完成的《第10號交響曲》手稿,最後一頁寫下「艾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可見他對艾爾愛戀有多深!?但從婚姻的另一個角度來看馬勒,表現戀母情結,像孩子似的要求艾爾瑪「放棄一切,只服侍他」、「要以他的需求為中心而活著,除了他的愛以外,不求回報」、「要扮演他體貼的另一半,全心關愛,照顧他」。

馬勒對自己需求,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是很清楚,他對艾爾人的行動必須保持完全的自由,我必須完全的自由,不能被任何東西綁住」。很清楚需要絕對的自由與空間,卻對艾爾有諸多的要求與限制,他說「他要的是妻子,不是同事。夫妻都作曲是可笑的事」、「角色分配必須正確,他的角色是作曲家,負責工作」,霸氣十足這樣的角色,十分符合艾爾瑪對另一半的認定,「我要你,就像你要我一樣。我要一個像父親的男人,給我溫暖,權威,人生經驗,成功」。

現實婚姻中,艾爾瑪要的遠不只是相夫教子,不再只能當馬勒的樂譜抄寫員就滿足,她也渴望發揮作曲才華,知道自己在馬勒眼中是極可笑的,認為她「整個人生是個笑話,不是在工作,只是在玩」,她跟母親哭訴說:「他的工作重要,我的就不重要,被講得好像只是次等公民,只是一個女人」。她不像一般女人有著優渥物的生活就夠了,她也想要活出自己的主體性,他跟馬勒抗議說:「我不是天才,我也想發掘自我」,很傷心的說出積壓已久的真話,「我的音樂被你沒收了,被禁止了」,「你把別人和自己綁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全部,我願意為它們而死」,「你把我的音樂變成滔天大罪,馬勒家只能有一個藝術家,一個天才,他的好夥伴要容納一切,承擔一切,安排一切,忍受一切」。

你剝奪我一切,好讓我無法獨立!所以我才一直生病。是你讓那封可怕的信成真,我犧牲了自己,只為你而活,我同你活在你的地獄,我在你的煉獄。我在你的煉獄受折磨,我得到什麼?我得到什麼?馬勒以他愛妻子的方式來愛,卻讓艾爾感覺窒息、不被尊重、沒有活出主體性,成為一個天才抹煞的弱者,她很誠實與馬勒說:「但我沒想到要為你犧牲我熱鬧燦爛的生活」。艾爾是很忠於自己靈魂的女人,這是造成她紅杏出牆真正的原因吧!

馬勒艾爾瑪的情人--葛羅佩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老師)攤牌,也是電影高潮之處。兩個男人都深愛著艾爾瑪馬勒向情敵自傲的地方是,他與她有共同的語言--音樂,還有一起走過婚姻中許多深刻的生命經驗,一起憑弔哀傷長女的驟逝,葛羅佩斯向情敵自傲的地方是,他27歲,她31歲,他更可以讓她做自己。馬勒艾爾瑪自行選擇,艾爾卻對葛羅佩斯說:「我不能離開他,你必須等我,他會活不下去。我是你的女人;但我必須繼續服侍他,我們可以通信、見面、做愛,我會跟他說我會留在他身邊.....」。

她沒有一般女人世俗禮教的框架,兩個男人她都想兼顧,滿足做妻子與人母,也滿足做情人的需求。或許艾爾太年輕,需要探索更美好的關係,而馬勒隱士般的生活讓她受不了,讓她紅杏出牆,在內心深處的道德感作祟下,她又很崇拜地對馬勒說:「你是我的神,我們共享的是最美好的經驗」、「我只渴望你和你的愛,你履行了你的承諾,把我拉到你的地位,我在你的音樂中,我會繼續和它一起成長。你是強者,我是弱者,在你的高度我無法呼吸,請你原諒我。你成就了你自己,我想陪在你身邊,試著重新愛上你」。道德力量似乎把她拉回馬勒的身邊,好像精神上崇拜佔了上風,哪知第二天她接到葛羅佩斯的信,情不自禁的去會情人了,是對浪漫的需求贏過了家庭?還是「被需要的感覺」?

閱讀這部電影,不但能欣賞世紀末維也納的文化風景,更可以從艾爾瑪馬勒的一生學到「被愛的藝術」──傾聽異性的心聲、發揮異性的潛能。而艾爾瑪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她本身的潛能並沒有被激發出來。

這部電影是紀念馬勒的一部電影,透過他與艾爾瑪的婚姻,勾勒出他在音樂創作的泉源,與愛情的張力,艾爾瑪的出現把馬勒推向創作的巔峰,兩人在婚姻中的糾葛與愛恨情仇,正如馬勒說「是秋天愛上春天」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