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嚮往.對話

2015-11-02 一心

我會介紹自己嗎?

介紹自己的時候,人們無非都是想要連結,絕對不只是要展示自己。就像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作家泰雅絲(Taiye Selasi)所觀察到的,當我們以國籍來做自我介紹時,馬上就會被連結到國力強弱,並依據國家形象而有了優越感的高低階序,比如說,從北歐來的高一點,中東來的低一點,中國來的不確定

她出生於英國、長大於美國,但她媽媽出生於奈及利亞、長大於英國,現住於迦納,她爸爸出生於黃金海岸英屬殖民地、長大於英國、定居沙烏地阿拉伯超過30年,爸媽同是非洲裔。在丹麥,愛爾蘭小說家科拉姆·麥卡恩(Colum McCann)跟她一席話,說「所有經驗都是當地,所有認同都是親歷」"All experience is local, all identity is experience,",讓她豁然開朗開竅了。

讓國籍或護照來界定自己的認同,不如讓國籍或護照只是工具或一種身外之物。人類不應該由身外之物來界定,不應該由我有多少財產或美貌或學經歷來界定身價。她說她就像耐吉(Nike)跨國(多國)企業,一樣是多國的,不一樣只在她是人類。

s239 1年輕時,我們跟初見面的人交流,曾經或多或少用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文化認同宗教信仰政治傾向來定義彼此,然後,再依據彼此在座標上的距離遠近、權力高低,來決定我們要有什麼樣的互動,這樣的定位方式,有沒有可能,限縮了我們跟彼此交流的可能性?用什麼樣的方式介紹自己,才會帶來高品質的交流呢?

深刻影響我們思考的文化傳統,往往比現代國家長命許多,比如說,在台灣,七、八十歲的人,就見證過不同國籍身分的轉換,而原住民部落在任何現代國家出現之前,早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了。差別只在原住民不懂政治、沒有法治文明特有的優越感。

43年前,捷克這個國家解體了;12年前,南斯拉夫消失了; 44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70年來,我們的世界,生出了144個新的國家。如果國家是同一個靈魂,如果靈魂會輪迴,怎麼會越輪迴,靈魂越多個!

依佛陀說法,妳的我所(我的)、我欲、我見、我要、我愛,定義了妳是誰,如果,妳的我所、我欲、我見、我要、我愛,一直都沒變,妳當然就沒有變,一旦我所(我的)、我欲、我見、我要、我愛」變了,妳的認同就了。變或不變的,哪一種才是自然?哪一種才是虛假?

路加福音1152說:你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那些正要進去的,你們也阻擋。」《1143說:「你們這些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喜愛會堂裡的高位,且喜愛人在市場上問你們安。」佛教的法利賽人、自以為是的法師不會比基督教少吧!

過去,我比較常以在國外的求學經驗、生活經驗、語文能力、專業訓練、身材面貌來定義自己,學法以後,定義自己的東西,有了劇烈的變化,而這個定義,還一直在改變中。

有沒有可能讓我是誰,繼續保持一種空的、流動的定義,有沒有可能,讓我是誰向死而生。真正的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座標。真正的我,屬於未來,真正的我,是一種嚮往、一種想像,想像並嚮往在每一個當下歸零、在每一種不同的關係裡,連結世間的最真最好與最美。

有研究指出,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我們所接受到資訊越來越碎裂,其數據演算方式,也讓我們傾向於只吸收同溫層的訊息,這樣的趨勢,不利於民主主體性發展,因為民主需要有品質的對話,然而,在同溫層裡,我們卻因為從眾心理,想法變得越來越少了主體性的連結。

這個世界,很需要連結對話,但是,真正的連結對話,必須跳脫既定的思考框架,一旦對人性太沒有信心,對溝通不抱希望,往往就會各說各話,美其名尊重,其實很容易淪為互不介入的放棄。

鬆脫自我定位、優遊於想像,想像最真最好與最美的政治、想像最真最好與最美的宗教、想像最真最好與最美的關係,永不放棄嚮往、永不放棄對話,或許,是這個時代最值得投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