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的「咱(lán)」

2015-05-09一心

s141 1買了一台可以將錄音帶轉錄成mp3的機器,幾百塊而已,開始聽院長的「南傳大般涅槃經」,發現,院長當時講的東西,精神跟現在都一樣,沒有變過,比如說, liability這個字,當時就有講到。 

院長特別強調,這部經中文翻譯有很多問題,註解的人很少,院長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原文,一個字一個字斟酌,並對照地圖,翻看了上千遍,這部經的好處是,有很多情節描寫,可以對照地圖,來查證故事到底合不合理,不像後來的大乘經典,沒有紀錄前後的發生,無從查證。 

看經典,要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才會知道佛陀表達見解時,哪個部分是為了方便,哪個部分才是真的究竟,又有哪些部分恐怕只是大迦葉僧團的意思。 

有趣的是,當時院長會用「我們中國」,退回到那時候的社會背景,「我們中國」是很一般的用法,不過,院長說,他當時講的「我們」,是從台語的「(lán)」翻譯來的。台語講「阮(guán)」比」,在語氣上謙遜很多;講「咱」不講「汝(lí)」則顯得毫不生疏冷淡。語言的美感可以表現在「我、我所」的淡薄。 

院長高中畢業不久,去台南,才第一次學到這個台語字的用法。當時,有陌生人像故人重逢般問他:「(lán)對叨位來?」對方用「」,而不是用「恁」,讓他覺得無比親切。「」是不分你我的,台中少有這個用法。就像今天,我們講到馬英九,可以說「咱的」馬英九,代表這是我們一起造就的,願意一起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