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求」沒有工具性

2016-08-11一心

s360 1這陣子因為在醫院照顧母親,惇靜好久沒有來聚會,但她說她沒有一刻與法斷線,挑戰很多、學習也很多,因為用上了法,不但渡過了難關,甚至可以與人結善緣。

母親意識不清,常有「譫妄(delirium)」的狀況,曾經有連續三天,母親都沒睡,大吼大叫,雙手會去拔管線,陪伴母親的她,當然也都無法休息。母親睡的是雙人房,房中另外有一位病已在昏睡階段的老人家,因為已無意識不怕打擾,但陪伴病患的家屬,似乎被吵得很心煩,有一天,母親發作時,對方忍不住破口大罵說:「吵死了!害人家都不能休息!」這句話就像一把箭射中她的胸口,其實,她也好累啊!她也都沒辦法休息啊!當下,她也只能回說知道了、很抱歉之類的,但是,她的心還是無法流動。後來,聽到對方故意很大聲地講電話:「我們被隔壁的吵得都沒有辦法休息,我們要換到單人房了!」

知道對方即將要換房,她決定主動帶路,希望不要留下與彼此交惡的負面印象。

找了機會,在走廊上,她很由衷地跟對方道歉說:「除了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還能說什麼。」然後,她握起對方的雙手、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辛苦了!」突然,她感覺到對方的態度整個軟化,兩人之間,有了極為深刻的交流。那之後,對方如果在醫院見到她,遠遠的就會打招呼,並且上前說加油!

對方請來的看護,看到她面對事情的態度,非常地讚嘆,之後,還寄了訊息說:「在醫院看過那麼多人,妳讓我感覺到,面對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態度,認識妳,真的是我來這個醫院最大的收穫,等我照顧這位老人家的責任結束了,一定要跟妳喝杯咖啡,聊一聊!」

煥銘分享兒子的觸境,他試著邀請兒子去參加一場高中哲學推廣學會所辦的電影欣賞座談,但是,兒子並不領情,他也尊重,沒有繼續勉強。事後反觀,他覺得自己還是不夠「空」,有絲毫的「有所求」,所以,他會繼續鍛鍊「空」,鍛鍊「無所求」。這時候淑莉說出她的疑惑: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引導,如果做父母的就一直「無所求」,是不是,孩子反而會失去學習的機會,比如說她知道女兒的個性,雖然嘴巴說不想去,但是到了那個地方,就會很開心投入,所以,要把女兒拉去的過程雖然痛苦,但她還是會這麼做。

很明顯地,淑莉可能害怕「無所求」會變成消極不作為,我說,「無所求」不是守株待兔,只是不揠苗助長。「無所求」沒有工具性(instrumental),是看到對方的「有」,不是看到對方的「沒有」(例如認定對方疏懶被動)。只是很主動地想辦法去引導對方,過程沒有壓迫強求,對於結果如何,更沒有求不得的抗拒或抓取。正因為無所求,對方的主體性才會得到尊重,我也不會被自己有限的知識、偏見、好惡所蒙蔽,才能有靈感說出對彼此有幫助的話。

惇靜以她跟女兒對話為例,多年以來,面對女兒的情緒發洩,她都默默承受,以為那就是無所求,但她發現,縱容對方的任性,其實並不是無所求,甚至有可能是對關係有所求、害怕失去對方的結果,最近,她覺得在這個關係上應該要有所進步,不能老是跟以前一樣,如果她一味縱容、對女兒的謾罵逆來順受,那對女兒和別人的關係,也會是有害的,所以,她開始作意練習「主動」。

正好遇上母親住院這件事,女兒心裡有很多不想面對的情緒,但是不會表達和面對,整個人就變得好像刺蝟,說話語氣很兇,到處爆炸。某天在7-11早餐,惇靜就對女兒說:當妳覺得我很煩,跟我說話只想罵我,妳可以選擇不要跟我講話。如果妳覺得來陪阿嬤有壓力,會讓妳不開心,妳也可以選擇回家,妳不用解釋,直接離開就可以了。因為被給予了選擇的空間,女兒如釋重負,放鬆許多,整個態度都改變了。

面對女兒時,惇靜真的看見女兒的嚮往,相信女兒也不喜歡自己脾氣火爆亂傷人,也嚮往自己有能量照顧外婆、分擔媽媽的工作量。

我回來總結說,不論是面對女兒、兒子、還是母親,我們要怎麼說,說什麼,會依據每個個案的狀況而有所不同,但相同的原則就是,我願意進入對方的心,看的不是對方的任性、恐懼、不耐煩….,而是對方的最真最嚮往。

思考的落點,一定要落在對方的最好,而不是只顧自己的最好。煥銘跟兒子的觸境中,似乎就是少了這個部分,只有管自己的最好,卻沒有去尋伺對方的最好。他說,不是也要先以自己的最好為基礎呢?我想父子條件不一樣,不得不互換立場。有時候,直接去尋伺對方的最好,反而可以帶動我們自己的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