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關係的自然

2019-06-13 院長  

u195 1欲望呈現在在關係中,基本上就是「求不得苦」,舉凡撈過界、要控制、有礙著感。例子比比皆是。

《雜阿含經》最常看到「欲令如是,欲令不如是」,再白話些就是「要這樣,不要那樣」。對色受想行識,我們都想要「做得了主」,偏偏色受想行識,各有其主,在好惡慣性下生起了衝突不安緊張,就是「要這樣,不要那樣」。

「要這樣,不要那樣」就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的求原文是Icchā,與無常(an-icca) 同樣有icca,幾乎可以說「求不得苦」的「求」就是在要一種「不變」的「常」與「我」。涵蓋形形色色的趨樂避苦、趨利避害、好逸惡勞。

比如說,
我希望你講話精簡一點,但你偏偏就是講得很冗長。
在工作團隊中,我希望我的意見被重視、被採納,偏偏被漠視。
我希望大家分攤家事,勞逸平均一點,但就是沒人做,拖到最後,我只好撿起來做。我做得好累、很不開心。

冬禪,院長常說:沒有五禪支,就不是在做法務。
擦地板不是在擦地板,而是在禮佛、在經行,是修行。
要問自己:「我做的事情,是不是發自五禪支或念覺支?」
做任何事,從念覺支出發,才可能揀擇取捨,才可能都帶著虔誠,入生命之流,探索,點點滴滴進入體驗。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念覺支,就會有對象,有對象,容易對立,有摩擦力,摩擦阻力大,就易費力疲勞。做完事情,沒有真的受用,馬上又要做其他事情來填滿。

入生命之流,就是只有體驗,沒有對象,沒有對立。世間在裡面,無摩擦,很省力。做事,就是體驗無礙空。

「欲」本身,就像食材(āhāra),是滋養生命的東西,是生命的糧食。就像我們吃東西可以吃得發胖,不健康,也可以吃得很受用、很有精神;欲望可以導向五禪支,也可以導向五蓋。從「欲」到「求」,就看你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七覺支,就單純;目標不是七覺支,就不單純,會導向五蓋。

導向五禪支(七覺支),或導向五蓋,差別在哪裡?一個是「神交」,一個是與人爭。
「神交」,導向五禪支(七覺支);與人爭,導向五蓋。

《導向五蓋》

如果是要「滿足」自己對樂受的抓取,對苦受的排斥,就一定導向五蓋:
1. 欲貪蓋(kāmacchanda),基本上就在五官造作、炒作,想要「對方」給我樂受。不尊重「對方」,想要「對方」不自然的東西,就會求不得,就有欲貪。跟這個相反的,就是想要「自然」,想要「對方」做主,如實體驗,沒有對立。
2. 恚害蓋,就是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接受。
3. 掉舉蓋,對「要這樣,不要那樣」靜不下來、取捨不了、躊躇不前。
4. 昏沉蓋,鬱悶,失志,身沉重,心鈍。
5. 疑蓋:不想去證明生命的空了,有沒有解脫都一樣,解脫已經不是我的第一順位,沒有要追求真善美的關係了,沒有「聖求」了。

初禪的「離生喜樂」,不是離欲望,而是離五蓋。

欲望目的是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認識關係、認識世間。搞錯欲望的目的、態度錯了,才會導向五蓋。

在關係裡,當我想要滿足自己對樂受()的抓取,對苦受()的排斥:

1. 曾經有過的美好,我想要繼續(欲愛),就會導向「愛別離」苦;
2. 現在沒有的,我想要有(有愛),就會導向「求不得」苦;
3. 現在有的,我不想要(無有愛),就會導向「怨憎恚」苦。

《導向一心》

當我要的是體驗「(無礙)空」,體驗生命的自然,就會零抗拒,就用很謙虛的態度來探索,來體驗。

即使是痛、口渴、不耐煩,我都願意如實體驗,零抗拒,就會得到滋養,就沒有摩擦的耗損。

在關係裡,也是一樣的,我想要體驗空,體驗你的自然、我的自然、關係的自然,我就不會勉強你要順我的意、或是關係要按照我預期的方向前進。

當我看到你不自然,我也不會去強求你要自然,會等待更好的時機,背後有很深的相信:每個人都嚮往自然,嚮往關係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