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蜜兒沒完成的愛

2016-05-09一寂

翻出一部1988年電影羅丹的情人 (卡蜜兒·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看了幾個片段,彷彿讀進了卡蜜兒的內心世界。

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羅丹親自到卡蜜兒家中,當著家人的面,邀請卡蜜兒跟他到巴黎共同完成地獄門的創作工程,之後,鏡頭轉到房間一角,卡蜜兒與羅丹縱情熱吻,窗外,家人正在庭院裡用著咖啡茶點,冷熱兩景並陳,強烈對照。

這一段,我彷彿可以讀到卡蜜兒內心裡熊熊烈火正燒燃著。

卡蜜兒從小就立志成為雕塑家,她不斷地從創作中鍛鍊如何呈現主題、使用素材、嘗試手法....,在與羅丹相識相遇之前,她一直在準備中;當走進羅丹的工作室時,她更確定自己的準備,她能夠精準地點出羅丹創作的不足,雖是掛名為羅丹的學生,卡蜜兒說「我不要人教,也不要別人給我意見,我要直接取法活生生的主題」,她對自己有強烈的自信。

她相信她的天才,她相信與羅丹的親蜜相處將會是天才與天才的激盪,以她的藝術直覺,她自認為可以讓羅丹的作品表達得更精準完美,她確信他們的合作可以為她所深愛的雕塑藝術開發出新的里程碑。

卡蜜兒年輕,生命剛開始,大師親自到家拜訪邀約,讓她滿懷熱烈希望。

房間一角的熱吻是生命印記,卡蜜兒願將生命赤裸裸地交給羅丹,雕塑創作是她生命熱情所在,透過跟羅丹在一起,她可以跟世人分享所愛,她欣喜若狂。

10年後,羅丹與卡蜜兒分手。

分手令人惋惜,儘管覺得卡蜜兒早晚會離開羅丹的,她太年輕,還不懂什麼是無所求,一旦將關係解讀為不對等,關係就不可能持續。

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最真,就像1999年德國電影《狂情難了(Gloomy Sunday -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演出三角戀,因為一句「我寧可只擁有部份的她,也不要都沒有」,而開展了三人組合的愛情(ménage à trois),各自找到了波希米亞的幸福。但卡蜜兒似乎不能滿足,她似乎自覺是以學生助手情婦之名附屬在羅丹之下,她要平起平坐,她雄心壯志,渴望作品能夠有更大更多更直接的激盪。

s334 1當卡蜜兒對羅丹說「你奪走我的青春,我的創作,我的一切」時,我覺得她並不是在指責羅丹,卡蜜兒只是在創作上困頓了,靈感枯竭了,「因為你,我才變成這樣,你扼殺了我的藝術生命....」,這絕對不是卡蜜兒的真心話,她只是不小心變成通俗劇裡的怨婦,以為自己被羅丹所誤。

10年的合作伙伴關係,無論是就藝術上還是生活上,羅丹已是卡蜜兒難以切割的一部份,卡蜜兒極想擺脫羅丹的風格影響,不是因為她否認過去,而是因為她想要更獨立更自由,就像她與羅丹分手之後的作品《成熟年代 》(L'Âge mûr),一般的畫評都是寫著「無疑宣告著兩人戀情的結束,和刻畫著卡蜜兒面對此一命運的內心起伏,《成熟年代》中跪下的女子,勾勒出卡蜜兒請求羅丹不要離開的一幕,生動表現出卡蜜兒對這段情感的糾葛。」

雕塑風格刻意擺脫「羅丹」,但真正的獨立是無畏的信心,不怕失去,不怕被比下去,不怕閒言閒語,畫評所寫的應當不是卡蜜兒內心真正所想,分手也不一定是悲劇,作品的標題是《成熟》,或想愛卻愛不到位的《成熟》。

卡蜜兒是真性情的奇女子,她怎麼會讓自己待在三角關係裡有對待、有所求、有礙著地苦苦哀求?她跟羅丹是因藝術而結合,會選擇分開,是因為放不開,還是因為想要讓自己的藝術生命有更新的突破、但跟羅丹在一起已經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

比起羅丹老婆,卡蜜兒幸運太多,因為她可以和他一起創作。


站長的話:

卡蜜兒,一個原本那麼迷人的年輕女子,怎麼到後來變成充滿怨懟的中年婦女?電影中她說,那個《成熟年代》(第一版)裡的三個人,並不是在諷刺羅丹被兩個女人撕裂的玩偶 對她來說,「那個年華逝去的老婦是我,那個失去青春的少女也是我,而那個男人也是我,不是你,你搞錯了,我把所有的痛苦都給了他,與他交換空虛,那是我的三個化身,交纏著空虛的三個化身。

劇中,她的弟弟的角色是她的一面鏡子,從小,爸爸就忽略弟弟、一直覺得弟弟很平凡,而把大部分的愛都給了她,相信她的天分,全力栽培她。然而,弟弟因為找到了信仰,把一切交給神,反而越來越順遂,而有了世人所認定的成就,她卻自始至終認為成功可以靠自己,在愛情上、在創作上,交不出去,最終只剩下無止盡的恐懼,恐懼自己的才華與獨特性無法被彰顯,恐懼自己的創作被忌妒者剽竊。愛的泉水枯竭了,被恐懼吞噬。

電影太過聚焦在卡蜜兒的愛情不到位,但令人惋惜的命運,有一大部分來自於父親對她的期待,還有那種過度強調個人才華、名聲、以及成功的價值觀。她母親那種總是充滿怨懟的生命態度,也沒有給卡蜜兒一個好的榜樣吧。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怨天尤人或怪父母只有自毀前程。愛情是照妖鏡,來照見自己是否有所求,是否太恃才傲物。真正的愛是愛上同一個世界,是無我,不是要確認對方愛我。(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