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沒有想的

2016-06-16 院長

u168 1通常我們說被誤會啦、不被肯定啦、被一再地否定啦....這一些都屬於世間人的苦!把苦對象化,錯都在別人,變成「訴苦」了。修行人不會訴苦,修行人只有痛,「我」想要空掉卻空不掉的痛,心量想要大卻大不起來的痛。

兩者導向完全不一樣,世間人的苦,活在人我對待裡面,修行人沒有這種人我對待。

要會分別,不然會沒完沒了。如果還有人我對待,即使表面上有用上「法」,其實只是對準了自己自以為是的好處,以自我利害為思考的軸心。

修行人的痛,離不開「我、我的」的束縛!但就像被榔槌敲到大拇指,痛得全身無力不可能抓取。當下只有痛,榔槌敲下,一定痛!不抗拒,自然會往空的方向去。痛是沒有想的,痛是很單純的觸,無受想行識。

一有抗拒或抓取,痛就開始延燒了,變成苦,變成頭腦的東西(想蘊),受想行識都跑出來了。

痛有方向性,痛會讓你空,但不代表空得了,不代表你已經到了;苦沒有方向性,易滯留,到不了空!談苦因(我的抗拒、抓取),才能找對方向,不談苦因,就變成訴苦(錯都在別人都在環境),沒有方向!

修行人真正在乎的是「身見」,只要感覺自己還在有所求與抓取認同,都會覺得自己無比的臭與極大的痛。因為痛,空才可能;因為痛才更需要對準空(師隨念、四無量心),因為對準,榔頭一而再的把「我」打碎,心開!!

傳統佛教,大致上把苦分成三類,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比較淺,是在世間裡載浮載沉,一般人的苦;壞苦和行苦,比較深,跟修行比較有關係。

第一個:苦苦。就是跟老病死有關的憂悲苦惱的苦,還有想要的要不到,不要的一直來,喜歡的不能在一起,不喜歡的偏偏在一起(以上簡稱為: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苦苦,都是屬於比較負面的。

第二個:壞苦。是屬於比較正面的。就是本來很樂的,但是它很無常會壞掉,所謂壞掉就是會消失,叫做壞苦。

第三個:行苦。是指五取蘊苦,意思是對我們身心執著的苦,以為有一個「我」、「我的」的那種苦﹔對什麼是我、什麼是我的,在見解上、習氣上執著的很深那種。

只要有一個「我、我的」的念頭升起,修行人馬上就有榔槌敲到大拇指的痛,因為修行人很敏銳,敏銳到不能忍受一點點的貪嗔痴,一點點就覺得痛澈心扉,一點點就會覺得奇臭無比。

就像是失戀,你在乎就會很痛,你不在乎就不會痛。一般人看見「我、我的」升起,不痛不癢不在乎,甚至還認為很正常。既然不痛,就會在世間的思維裡面轉來轉去,「那是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世間不圓滿...」,用一些世間的概念轉來轉去,合理化自己的不在乎。因為不在乎,就不會想要解脫。

表面上看來是不在乎,其實,是沒有喜捨心,能量不足,遇到逆境,就會怪別人「怎麼這樣看我?」「我已經很盡力了,你們為什麼沒看到?」.... 等等,因消沈而能量流失。

修行是在乎自己身上還有貪嗔痴,不是在乎人我對待。世間人的對待,都是「你順我的意,我就開心,你不順我的意,我就不開心。」用自己認識的標準在丈量別人、說長道短:先生應該要怎樣才對,媳婦應該要怎樣才對,學法的人應該要怎樣才是如法..... 。這一些都只會製造疏離,沒完沒了。

除非把「自我中心、人我對待」的軸心整個換掉,不然一切的修行都只是養生的雞湯與運動,放鬆、尋開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