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念與發菩提心

2015年10月22日

u584 1八正道的第二項叫發菩提心:正志」「正願」。內容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八正道是同一期的身心工程。通常八正道前六項有成效,「正知正念」八正道的第七項)才會上座下座打成一片。缺少前六項,「正知正念」鍛鍊起來會變成純上座的功夫,運用起來易受侷限。

其實「正知正念」不僅僅是上座,後人演變成只剩上座,是因為忘了要發菩提心。發不發菩提心,成效大不同。只練內身內受內心內法,也會忽略了外身外受外心外法,更忽略了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只練內身內受內心內法,等同「正知正念」只做了三分之一。

身受心法要內外連結,靠的是正知,正知需要對準正志」「正願」發菩提心,環環相扣。前六項是大綱、骨架,正知正念則是在局部細節上用功,骨架一定要出來,再在細節處切磋琢磨。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八正道的前六項,是整個生命態度的翻轉,選擇了最能夠榮耀生命、榮耀世間的生命態度,並且願意在所說、所想、所做、以及與世間的資源交換各方面,榮耀彼此、分享喜樂。正知正念,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更細膩地去拉近「內身想像」、「外身現實」與「內外身理想」之間的距離。

正知正念,一熱情一清涼,一滋潤一受用,在入眾生心行時,正知是放,正念是收。一收一放決定舉止得宜、收放自如。

身心如實的知道要靠正念,這個知道」是一個個小單位的「知道,屬於每一個當下單位訊息的接收(reception),每個接收,都清清楚楚,沒有卡住,有一種照亮(illuminating)的功能。

正知是成片的知道,將這些訊息的接收連結融合,做出最適當的回應(response),每一個動,都有很大的空間(愛),從身心的流動出發。

打個比方,用手電筒照亮每一個當下,就是正念的功能,決定往哪裡照、照多久、要不要繼續照,要不要換方向,屬於正知的功能。

舉例來說,與人交談,我們會從對方的語氣、表情、文字內容接收到各種訊息,知道了,不扭曲,不抗拒,這是正念的部份;然後,從這些訊息去決定要不要繼續聽、要不要回應、如何回應,才能夠有最好的交流,這是正知的部份。又比如,我感覺著自己的呼吸,臉部肌肉的鬆緊、身體部位的痠痛,身心如實地知道,不判斷,這是正念的部份;然後,從最有空間、最流動自然的身心出發,決定要不要調整姿勢、要不要移動身體,就是正知的部份。

正知,是進;正念,是退。正知,是尋;正念,是伺。尋是流動熱情的,伺是冷靜清明的。因為的連結能力,讓有了意義,因為的照亮能力,讓更精準清晰。

正念,如實知;正知,是連結每一個如實知。內外交感推移,對準天地,對準正志」「正願」,對準菩提心。


補充一:

正知(sa-pa-jañña)四元素:

(1)正知饒益(sātthaka),對所做所想所說能「善解無礙」並「事前」考量選擇為少苦離苦無所求而行。

(2)正知合宜(sappāya),對所做所想所說能在「事後」斟酌因緣善導彼此身語意加減而行。

(3)正知行止(gocara),「進行中」,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對自己的每一個當下的表情眼神口氣姿勢呼吸的生滅來去有覺知。

(4)正知無痴(asammoha),離世間對待,與世間交流三依一向與三法印。

所做所想所說做到正知四元素,叫做正知。巴利文sampajañña字面意義是「完整(sa)-辨別(pa)-了解到(jañña)正知、正念,一熱一冷。修行不到位,正因孤味用「正念」冷處理,不諳與世間連結,忽悠了生命更重要的熱情投入叫做「正知」。修行一定要法法校正,2500年來太多修行錯解一法即萬法,此所以越修越與世間脫節。


補充二:摘自2004 年非常禪七

內身:包括色內身內受內心內法)

外身:影響內身內受內心內法的就是外身外受外心外法,餵養內身內受內心內法的原料或環境,都叫外身。

看到兩者的關係就是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

外身好像一個,內身好像一個,心內身跟境外身隨時都在對流。內身不是單獨存在,它要依靠外身,內受依靠外受,內心依靠外心,內法依靠外法,它們都不是獨立出來的。

我們今天有什麼念頭,都跟外面的心、都跟別人的心有關係。終究會察覺到解脫這種東西根本就是「地獄不空,成佛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