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神足就是菩提心

2025-09-16院長

u247

欲神足就是菩提心,就是追求最真最善最美的幸福。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可能追求這樣的幸福。

慾望,沒有對準修行,就會發展到愛取有。為什麼很多勉強,抓取?因為沒有對準修行,跟神佛沒有盟約。如果有盟約,世間的樂受是「客」,「客隨主便」,有盟約,生命的主從出來,不會喧賓奪主。

對苦樂受的理解,要建立在菩提心,否則,苦樂受就會扭曲。

沒有菩提心,樂受,就是被圈養的,相當於籠中鳥的樂受。認為人生就是這樣,圈養自己,圈養別人,跟「自己就是自己的寵物」沒有兩樣。

欲神足 chanda跟一般的五根欲望kāma是不同的東西,不能比較,QA如果要問,可以修改成:

Q:有沒有不對準菩提心、又不會扭曲苦樂受的可能性?

A:沒有對準菩提心,等同沒有對準老天的心,等同沒有對準上帝的心。沒有對準菩提心,就是失真,失真就會扭曲苦樂受,因為你不會想要從人性最自然流動的角度了解,你只是給苦樂受帶風向,暈頭轉向。

Q:什麼是扭曲苦樂受?被苦樂受帶風向?

A:被苦樂受帶風向,就會團團轉。扭曲苦樂受,想要苦受變短,想要樂受延長,無法如實地體驗每個苦樂受的生滅、來去。被苦樂受帶風向,就變成用苦樂受的濾鏡來看事情,給苦樂受染色、暗示、驅動。

Q:用苦樂受的鏡頭來看事情,有什麼問題?

A:苦樂受是原始素材,不能做鏡頭,法才可以,菩提心才可以,老天的心才可以。用苦樂受的鏡頭看事情,就是喧賓奪主,沒有高度,沒有想要了解。對準菩提心,才會有至誠懇切的高度與深度,會想瞭解,才會有寬廣的空間。

 (Mia追問:師開示的:「任何試圖改善的想法,都是造業。」這裡的善,是什麼意思?)

是沒有了解的善,沒有空。沒有問:我了解嗎?給得起嗎?給得到位嗎?
刷存在感,就是我慢,我存在,想要彰顯我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
要從什麼都不想連結開始,先空,不要假裝你很有資源,台灣人都急著給建議,想要腦力激盪,但大部分給的建議,都不合身。
要問自己:謙虛了嗎?六度了嗎?
當你沒有著急」要做要說,才能做什麼。當你沒有焦慮、苦受或想要刷存在感、有求必應的逼迫,沒有絲毫造作,才能做什麼。

 (Mia:世間的欲望,有可能是主動的嗎?)

只要沒有對準真善美,都是被動的。
慾望如何能夠比天真?前提是,有在追求真善美。

欲神足的「神足」,比喻到彼岸的神力,有「波羅密」追求至情至性的意思。
追求真善美,雖然是世間的說法,但只要有在追求真,一定會跟菩提心連結。人的自然都是想要很感動,很流動,但通常都只有偶發的,唱唱歌、跳跳舞,很感動,但遇到境界,就卡關消失了。
必須有在追求真善美,才會可能很感動。真的想要了解,菩提心就會啟動。

===
Q:了解自己的「喜歡、不喜歡」,有那麼重要嗎?跟了解自己的「好惡」有什麼不一樣?

A:了解自己的「喜歡、不喜歡」,主要是在看能量的消長和空間的脹縮。
喜歡,會帶來能量和空間;不喜歡,會讓能量流失和空間狹小。
先接受自己有不喜歡,才會「知量」,把界線畫出來,知道進退取捨。 給自己空間,少論斷。

了解自己的「喜歡、不喜歡」(前中後整個過程)帶來的(味患)得失,是謙遜的、包容的,沒抗拒的,具足六度三箴四無量心;「好惡」是情緒化固著,排斥、嫌厭,先入為主,會障礙六度三箴四無量心開發。

Q:看到對方的舉動,我不喜歡,我在心中自問:這我能管嗎?這樣是主動嗎?

A:問「我能管嗎?」屬於「知量」「單純」。問「我可以給嗎?」才是「主動」。
不要讓「接受自己的不喜歡」,變成「沒有六度」的避難所。這一刻不喜歡,下一刻可能因為對方一個可愛的動作,又變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