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鋩角(竅門)

2025-09-13院長

u248

喜歡與不喜歡

跟年輕人對話時,談「喜歡、不喜歡」會比較容易理解。
我們在人際關係裡,不論是和朋友、同事、親人相處,都需要判斷:這段關係有沒有「流動」?

有流動→ 能量會增加。
沒有流動→ 能量就會流失。

首先要接受現實。接受目前關係的真實狀況,不要急著改善,也不要勉強自己。臺灣人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太容易勉強自己」,常常陷在「應該、不應該」裡。其實不需要這樣。你可以允許自己不喜歡一個人。

我不應該不喜歡他——這就是一個教條。
不喜歡就不喜歡,沒關係,只是不用大聲說出口。

你可以接受自己現在不喜歡,但也許下一刻、明天,又可能變得喜歡。

空間的拿捏

喜歡與不喜歡,其實就是一種「空間感」:

喜歡:和對方靠得近一點也沒關係。
不喜歡:即使空間再大,還是覺得不夠。

因此處理不喜歡的方法很簡單——把空間拉大。只要保有適當距離,就不會那麼討厭。

喜歡與愛

一律:我聽到這裡,覺得「喜歡不喜歡」比「愛不愛」更重要?

親教師:當然。

,常常只是一句沒有實質性的空話,沒有力量。例如夫妻之間,說「我愛你」很容易,說「我喜歡你」很彆扭,因為可能「不想跟你一起吃飯」「不想跟你一起睡覺」。所以愛沒有什麼內容。
喜歡,才有具體內容。怎麼知道有內容?不覺得你跟他在一起空間太小,那就是喜歡。能和對方靠近,代表對方真的沒有礙著。

所以:

愛是空話。
喜歡才是現實。

愛的特質是:你對他的心是打開的,有疼惜,當對方受苦時,你會心疼,即使你還是不喜歡和他靠近。我心疼你受苦,但我不想跟你在一起。這是合理的,不需要矛盾。

修行與觸受

傳統宗教常誤解「好惡」。認為修行人不該有喜歡、不喜歡,這其實違反人性。修行不是否定,而是學會接受觸受

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基本素材。它和「愛取」之間,有很大的距離。
修行的功夫,就是在這個「距離」裡鍛鍊。問題往往出在「抗拒」:
抗拒苦受 → 延長痛苦,最後扭曲成嗔心。
抗拒樂受 → 害怕它消失,抓取反而痛苦,扭曲變型成貪心。

如果能單純接受,苦受很快就過去,樂受自然能量增加。不必扭曲、也不必否定。

所以修行是接受實相(我跟你在一起有苦受),但這個苦受是很短的時間,你一抗拒這個苦受就延長了。一「接受」,它可以馬上就消失。

不可意觸生苦受,可以是瞬間的,你接受它就轉了,不接受抗拒了,打成一片,就很容易變成嗔心。

我不喜歡你,不是我對你有嗔心,
我不喜歡你,不代表我對你是抗拒,
我不喜歡你,就是我喜歡跟你的空間大一點;
我會喜歡你,就是希望我跟你的空間可以再小一點,再親一點。就這麼簡單。
我有樂受,不會起貪心;我有苦受,不會起嗔心。我接受這個瞬間的感受。

慾望與生命力

傳統佛教常把慾望壓成不好的,這是誤解。

五官的慾望沒有好壞,它只是帶來苦受或樂受。
接受就好,不必起貪、不必起嗔。
慾望其實是生命力,缺少它,人會失去活力。

佛典中的「欲神足」(chanda),指的是追求幸福的欲望,並非壞事。和感官欲望 (kāma ) 一樣,都不是單純的歸類好或壞,而要看它是增加能量,還是消耗能量,有沒有後遺症。

戒律與界限

傳統佛教常把「戒」看成禁止,其實最早的意思是「結界」:畫下邊界,規範彼此不傷害的範圍。像打球需要界線,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也需要界線:

家人之間要有界限。比如:你進入我的房間要敲門,你也不能自己打鑰匙來開我的門,這就是界限。
朋友、同事之間要有界限。
國家之間也要互相尊重。

這樣才不會侵犯,也才有平等的關係。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應該是這樣,而不應該有所謂的中國臺灣,中國跟臺灣是平等的。就像美國人不會叫我們是美國臺灣。

有增加能量,就來往;能量流失,就先不要來往。

當代問題:妄語與假消息

基督徒有所謂的十誡,佛教徒有所謂的五戒,佛教的五戒裡,真正最嚴重、最普遍的,不是淫,而是「妄」。不正當的性行為其實比較少,但是妄語到處都是,假消息到處都是。基督教叫做假見證,叫做毀謗,叫做中傷他人的名譽。

妄語、假見證、假消息——這才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問題。它不只是個人過失,而是會中傷他人名譽,製造假訊息,挑撥離間、煽情蠱惑,影響社會與國際關係。

一律:凡夫的「觸受」到「愛取有」是沒有距離,佛陀的「觸受」到「愛取有」的距離是很遠,所以修行是鍛鍊我們安住在這個受的心量嗎?

親教師:就是接受與了解。很多人對苦樂受是抗拒的,不只對苦受抗拒,對樂受也抗拒,因為怕樂受很快就消失了,他對這個樂受有抓取,那就是抗拒。

無常要用在苦受樂受上,不要離開「受」在講無常,但要講可意觸不可意觸,你怎麼去面對這個觸受?用很安靜的心、很接納的心、好奇的心。

我們人遇到問題,都是抗拒,都不是What is this? (這是什麼?),不是好奇,也不是想了解。因為抗拒,就沒有想要了解,苦受、樂受來了,我們都覺得他排山倒海,好大的力量,然後就被它捲過去了,被它帶著跑了,很少人會問:這是什麼?我們有很多自以為是的預設立場,以為知道什麼是苦受,知道什麼是樂受,其實我們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問:這是什麼?

苦受是什麼?樂受是什麼?當有好奇生起,這時候的好奇叫做「空」,很有空間的去了解這是什麼?這樣子的話,苦樂受就不會變質,不會扭曲變形;我們都是嚴重的扭曲苦受跟樂受,才會變成貪嗔。

其實苦受樂受不可怕,本來沒事。苦受來時能量會流失,樂受來時能量會增加,就單純這樣而已。但是你扭曲了苦受樂受就變成貪嗔,能量流失,無意義地消耗。

但是傳統佛法說:你有貪嗔痴,就會消耗能量,扭曲現實。這句話跳太快了。都是從結果在看事情,不是從因緣來看,他的因緣竟然是貪嗔痴,貪嗔痴不是因緣。

你要講貪嗔痴的前面是什麼,因緣在苦樂受,從觸受到愛取有,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因緣跳躍,修行是在觸受的這個細微上,這個才是功夫,而且才真的有效。

郁曼:比如說有一次我去南科上課,中午提供的便當好好吃,我就覺得說,哇,好幸福好感動,我心生歡喜,我也明白,下一次未必會有這麼好吃的便當,我有觸受,但還沒有到愛取有?我的那一個歡喜心,他是中性的。

親教師:有增加能量,那就好啊,不要「妄想」:「喔,常常這樣多好」,「今天好不代表下一次還會一樣好」這樣就預設立場了。不用想,無常不可預料。

延伸比喻:經濟與科技

修行與社會經濟也相通。

若執著樂受,不願轉型,就會陷入困境。
台積電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持續精進,不斷更新。
相反,傳統產業只想維持過去的安逸,最後被淘汰。

中國的「內卷」是惡性競爭,資訊不流通導致虛報與扭曲。這也正好對應我們在修行上,若沒有真實面對觸受,就會落入扭曲。

修行的鋩角(竅門),在防微杜漸,不在因噎廢食,而在「觸受到愛取有之間」這個「結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