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心三昧九次第
2024-10-12 院長
無相心三昧:出離「無相界」。
九次第想沒有高下之分,但有染淨(粗細)之分。這是一個「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路徑,走到第九次第還是要回到世間的聚落想(社區想)檢驗,直到真善美完全融入人性。
一般人的取相是依往昔印象,加上當下的情緒(染色),憑空想像的重覆疊影。
比喻記憶如故事中的盲者摸象。佛法講的取相是指下手處(或叫「業處」)。例如,取人身不淨相,注意髮、毛、爪、齒、皮,特別注意皮與毛交接處、皮膚紋路、指甲紋路形狀、嘴唇血色紋路、齒縫、齒肉交接處.......等等。用意是取代往昔「非正知正念」所取的重覆疊影(印象),此印象常常是趨樂避苦不正知的源頭。俗話說,「看一個影,生一個囝」,煞有介事,其實都是捕風捉影。
以想為患,即以取相為患。一切想都來自取相。「相」通常都有趨避染著。
任何取相都有我、我所的二分,巴利文daratha即指這種二分的惱患。印度人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這種惱患,他們用的方法叫「分辨智」(Viveka),這個字在佛教通常譯做「離生喜樂」(vivekaja pIti sukha)的「離」!
分辨智是辨識力,怎會變成「離」(脫勾)?因為沒有「離」五蓋,就休想有「分辨智」!
初步的「離」就是南傳相應部Viveka Sutta (SN 9.1) 講的「身(五根)出離」,依次是「心(意根)出離」、「依(關係)出離」。
四念住就是「三摩地相」(satipatthana is the samādhinimitta)。中部118經「彼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investigate, explore, and inquire into that principle with wisdom)。」
印度人喜歡取名Viveka,但這個字和古代多少有變動,演變成現代意思是「明辨善惡」的「正直良知」。
取相是想蘊認知一切的作用,取顛倒相就會引發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疲勞,對治法是以淨想取代不淨想,以無所求想取代有所求的雜染想。無相心三昧是針對一般人的不正知取相,採取一種漸進的對治。聚落想(社區想)、同修梵行想、 森林想⋯⋯這九次第想是淨化取相。「相」是認識的模版。
取淨相來取代不淨相,可以淨化貪嗔癡慢疑由粗而細、由濃而淡。並非一步到位。此所以初果到二果有所謂貪嗔痴薄。證三果係斷五下分結:斷三結與斷貪嗔。證四果係斷五上分結,一切煩惱永盡。
依次第是
(1) 村邑想(聚落想、社區想)→是求善不求真;此指世間、名利、男女計較想。知道佛法「不離世間覺」,但是只要依世間,就有「飲食男女、利害得失」的欲諍、見諍;要止諍,唯有慈悲喜捨。先做到真能無所求,才能面對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要不修行,未得解脫,世間永遠是紛諍不安,要社會安寧,先求自己心安,能知世間之患(有愛就有礙),才能真知出世間同修梵行的殊勝,才能依世間(供養)而不為世間繫縛。
(2) 同修梵行想→是允許個別差異,給出最大空間,重劃不要有所求、不要干預別人自由的界線。同修梵行,諸善人聚,把六根清淨與否當收入,把身口意三妙行的增上當支出。不比世間成就,也不跟人比修行,每個人、每個觸境都是自己的法鏡,都可以莊嚴法相。真正在求無上法,就不會跟人家諍。
(3) 森林想→是重新認識什麼是自然。人身是不同的眾生網路,各有各的能要與能給,從頭到腳,由內而外,每一吋皮膚、骨頭、肌腱、肌肉、器官(臟腑)、血管、神經、⋯⋯,各有其獨特的好惡需求與生態協作。進而看到「關係」要自然流動不要勉強。修行過程常受貪瞋痴慢疑的考驗,依戒律有戒律之諍,依知見有知見之諍,依僧團有領導之諍(如提婆達多事件),只要同修沒解脫,就有人我對待、魚目混珠的假見證。
知道同修之味與患,才能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依止梵行者而不為不實在的同修梵行所縛。自依止,法依止,不異依止,一心一意生出不放逸、不找藉口的欲心三昧神足。不必美化出家梵行,但真正的同修梵行一定是清淨的。依止僧寶不等於依賴同修,不因同修退轉而消沈。
這時可修森林想、無事想、各有各的因緣想。六根對境,取因緣等於自然,不逞強、不造作,超然的看待。與萬物同在,與森林一起呼吸。主要目的是回歸自然,不起人我對待,完完全全的接受六道輪迴,不做是非善惡的判斷。中阿含經將森林想(aranna sanna)譯成無事想,大概取遠離人我對待則無事。
(4) 大地想→是接受現實與天賦的不平等。 每一個人都要從既存的現實與天賦出發,能要的「平等」只有現實:每個人都有苦惱,只有坦然陽光的承載面對。生命態度的高廣深,不因世間資源多寡而有限縮。
森林想仍有患,不是到處有森林,森林無常。沒有森林,至少也有土壤,大地比森林更廣大、更能承載、更少條件,由心如森林到心如大地,心更廣大,更無分別。
大地想是一種「無所求」的柔軟相,近似慈心作意,練習「地想」很容易心地清淨,叫做「淨界」。大地與空無邊處之間可再細分為水→火→風→空無邊處(虛空無礙)。
大地想又叫地遍處作意,水想又叫水遍處作意,火想又叫火遍處作意,風想又叫風遍處作意。地不擇淨不淨而承受、水不擇淨不淨而洗、火不擇淨不淨而燒、風不擇淨不淨而吹。此四大界作意能使心更廣大,但仍有微細對礙、有量、有患(無常)。
(5) 空無邊處想→認識空,體驗空,受用空,住於空。依止「大地(淨界)」,身心柔軟,一切承擔接受。對眾生苦能體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就進入「空無邊處」。「一切歸零、重新開始(既往不究)」的作意,對取「空無邊處想」也極有助益。不作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種種想,滅有對、有礙想,可配合悲心作意。
(6) 識無邊處想→識是進一步清淨分別空與細微的不空,住於清淨空。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每個人的作意都是一個新世界的啟動(開始),經常這樣取角,很容易看到「處處是心,處處無心」,可配合喜心作意。
(7) 無所有處想→清淨分別有依無依、有為無為。空是依地,識是依空,都是無常、有量、有惱患。能在識無邊處看到此患,就很容易進入一無所有、萬緣放下,可配合捨心作意。
(8) 非想非非想處想→ 無所有處還是有「相」有念想、有量、無常、惱患,此時唯作意「無相界」或「涅槃界」,不作意一切相,不作意無所有處,很自然的就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無念無想。
無所有處還有微細「相」的殘餘,有量、無常、惱患,此時不作意一切相、不作意無所有處,唯作意「無相界或涅槃界」。九次第想是一個「染縛」自然脫落的過程。跟五種禪支密切相關,不像「六度」只屬於同修梵行想的階段。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各有各的染縛過患...出現了看到了就脫落了。但這裡的脫落不是指看到念頭升起,沒引力,沒黏著,沒反應,念頭消失了;重點在要很受用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的美好,才能看到「過患」,不是「沒引力,沒黏著,沒反應」。
比喻有如到外太空或深海,⋯⋯都是寂靜美好的,都有致命的吸引力,但吸引力有違「初心」(菩提心)所以是「過患」!這樣的看到是自然不用力的。
每一個次第都是以一想(取相)取代一想。都係依相入定的前方便(一心一境由一心一相來)。修無相心三昧要依照次第,一個一個見味、見患,才能對「離」有知見。
依四念住修七覺支;依七覺支修依五禪支;依五禪支修九次第定。有這樣的次第,比較不會退轉。
如果覺得有困難,那就退回修行總綱:
(1)慈悲喜捨
(2)根本作意
(3)正知正念。
無相心三昧與正思惟(四無量心)三昧相輔相成,最好都要配合正知出入息。